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卖厨刀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2日  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
作者:刘明  文章ID:81650  浏览:

【原文】
    卖厨刀
    刘明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问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做鲜嫩碧绿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真实地写出了集市人声鼎沸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
    C.小说将卖刀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D.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不但“众人下了个大跳”,就是读者也为之心惊。
    E.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4)小说中黑袄汉子做买卖“硬是一声也不吆喝”,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CD
    (2)①描绘出桐庐镇的古朴淡雅,烘托出黑袄汉子质朴内敛的人物形象;②具有象征意味,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或表达作者对喧嚣浮躁世风的一种否定);③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的环境描写,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3)①寡言内敛;②质朴沉稳;③自尊心强;④颇有自信。
    (4)①从情节设计上看,黑袄汉子“一声也不吆喝”的经营方式使小说的情节逐步展开并达到高潮,具有表现力;②从形象塑造上看,与别人大声叫卖的方式形成对比,突出黑袄汉子内敛质朴,厚道真诚的人物形象;③从思想内涵上看,黑袄汉子做买卖“硬是一声也不吆喝”,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凸显小说的主题;④从实际阅读效果上看,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作品可读性。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原句说“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这里把傍水青山比作荷叶,将雾中古城比作露珠。B.“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错。原文没有此意。E.“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错。原文中语言描写不突出。
    (2)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待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文章主旨。本篇中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桐庐镇“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的美,烘托黑袄汉子对自己的厨刀质量的自信及卖完厨刀的喜悦心情,同时表达了文章主旨,即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从结构上看,与文首江溪交错、水傍青山、雾缭古城的桐庐镇美景呼应,结构圆合。
    (3)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塑造黑袄的汉子的形象时,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分析人物时,要抓住“‘咔咔咔’砍起铁丝”“嚓嚓嚓”刮胡须,“射出两道光来”的眸子、“瞪着瞪着”等精彩的刻画,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简要概括”。
    (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对小说进行个性化赏析,一般从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主题、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方面入手。黑袄汉子始终“一声也不吆喝”做买卖的方式,是为了引出用行动证明他的厨刀无比锋利的情节,并在最后“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使情节达到高潮。而他“一声也不吆喝”的经营方式与别人形成对比,突出黑袄汉子质朴、沉稳、内敛的性格,也表明黑袄汉子对自己厨刀自信;当然,这种与众不同的经营方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个与众不同的人最后能把他的刀卖出去吗”这个问题一直吊着读者的胃口;另外,作者这样写黑袄汉子,也是为了和本文描绘桐庐镇的古朴淡雅的景美相统一,突出桐庐镇的古朴民风,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儒家廉德思想
  • 下一篇: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