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发布时间:2024年1月7日  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2249  浏览:

【原文】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汉书·袁盎晁错传》)

【问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B.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C.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D.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名”是指战国时以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B.《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C.“孝文”是指汉文帝,“孝文”是他的庙号。汉代因为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庙号中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武等。
    D.“赵母指括”是指战国时赵括出征,他的母亲上书称儿子虚骄鄙吝,缺乏实际的治军才能,后来赵括兵败,赵母因为上书没有被牵连治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年轻时因善于援引《尚书》上奏而被皇上看重;担任太子属官时进言多不被皇上采用,但太子一直很欣赏他的主张。
    B.晁错因要削减诸侯的封地而招致诸侯及大臣们的反对,他的父亲看出晁错身处险境,从颍川赶来劝说,甚至以死相劝,晁错却不为所动。
    C.晁错被杀后,邓公带兵作战归来,他认为,吴楚谋反是蓄谋已久的,杀晁错并不能阻止七国之乱,反而让天下之士不敢说真话。
    D.在班固看来,晁错削藩,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刘氏王朝的统治,是“为国远虑”,是把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5分)
    (2)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参考答案】
    10.D
    11.C    这是谥号,不是庙号。
    12.B    父亲并不是以死相劝。而是怕受到他的牵连。
    13.(1)晁错回来,随即上奏利国利民之事,援引《尚书》来解说。皇帝下诏任命他做太子舍人。(因、便宜事、书、陈说各一分,大意一分)
    (2)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计画、卒、杜、窃各一分,大意一分)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他曾经在轵地张恢先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法,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汉文帝时,天下没有研习《尚书》的人,唯独听说济南人伏生是先前秦朝的博士,研习《尚书》,已经九十多岁。于是诏令太常派人前往受其学业,太常派晁错到伏生那里去学习《尚书》。回来,随即上奏利国利民之事,援引《尚书》来解说。皇帝下诏任命他做太子舍人。因为能言善辩得宠于太子,太子家叫他“智囊”。在孝文帝时,晁错屡次上书,陈说消除诸侯权势之事,以及法令中尚需改进之处,奏书上了几十次,孝文帝不听,然而认为他是个奇才,升职为中大夫。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备受宠信,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旁系亲属的封地,收回他们的近旁诸郡。奏疏上报,皇上让王公大臣们集中讨论,没有人敢非难。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都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人们议论纷纷很多埋怨你的,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死了十余天,吴国楚国等七个诸侯国果然以诛杀晁错为名造反了,等到袁盎、窦婴进言劝说,皇上便诏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斩。
    晁错已经死了,谒者仆射邓公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你从军中而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沉默很久,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湘绣旗袍
  • 下一篇:终南别业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