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看遍了他人的痛苦

发布时间:2024年2月9日  更新时间:2024年1月1日
作者:思郁  文章ID:82938  浏览:

【原文】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看遍了他人的痛苦
    思郁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1997年出版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通过采访那些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幸存者、清理人、已逝者的家人,还有那些参与到救援事故中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声音辑录而成。
    我们会注意到受访者说话的时候,只有一个声音,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始终没有出现。她隐居在了幕后,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记录者和倾听者。正是这种看似客观的记录者身份让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文学是一种创作,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充满了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的写作。如果作家只是记录倾听到的声音,是否可以借用巴特的那个术语来说,作者已死?要知道,阿列克谢耶维奇从第一本书《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开始,就有意识地采用了这种口述记录,整理成篇的方式写作。她自己称这种创造是一种“文献文学”,肇始于纪实文学的本体,但是与纪实文学的写作之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写作那种体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并非她的志向所在。当她开始接触到纪实文学之后,她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记者的采访手记中有很多部分,囿于审查制度或者各种偏见的缘由,不得不被舍弃了。但是这些被舍弃的记录与发表出的新闻相比有着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历史学家舍弃的地方,恰恰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点,因为正如她坚信的“一切都可能成为文学”。如果我们无法确认回忆的真实性,这样的材料何尝不是文学创作呢?它不具备历史意义,并不代表它不具备文学意义。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时间酝酿过程当中的下意识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在第一本书的整理和写作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曾经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故事就在大街小巷里,就在芸芸众生里:“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这个人有半页纸,那人有两三页纸。让我们一起来写一本时间的书。每个人都大声说出自己的真相和噩梦的阴影。我需要听到这一切,与这一切融合,成为这一切,同时也不失去自己。我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复杂性恰恰在于我们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到《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时间跨度从1985年到1997年的十几年间,内容从访谈二战卫国战争中的女兵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幸存者,中间还间隔了两场战争——关于被遗忘的儿童的战争《我还是想你,妈妈》和描述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才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那就是倾听别人的声音,倾听别人的苦难,见证那些沉默者的历史,帮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要知道她的第一本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还是存在的,她在帮助她们回忆,与她们的灵魂沟通,给她们必要的情感安慰。但是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她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她在这本书中看上去真的消失了,只有那些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只有那些创伤的肉体在诉说他们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只有那些再也不能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但是倾听只不过是创作的基础,它并非是作者的全部。所有的采访当然都是值得记录的,但成为一本书还要意味着记录的选择和筛选,声音的排序和结构的组合,素材的整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有这些故事服务于一个更大的主题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
    她选择了恢复这些元故事的面貌,选择了尊重这些人物的原型,选择了原最为原始的文学创作方式,这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提到的,她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通过对人们心声仔细地组合拼接这样非凡的方法,阿列克谢耶维奇加深了我们对于整个时代的理解”。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5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公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记者、散文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颁奖词说:“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中国新闻网)
    ②“复调写作”:“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文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问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的创作与出版,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了2015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家奖得主。
    B.被历史学家舍弃了的一些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文献,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点,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
    C.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她的志向并非写作体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而兴趣却在更为细腻而真实的纪实文学。
    D.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读者可以听到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创伤的肉体在诉说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无法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E.获得诺奖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自己就是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创作的复杂性恰在于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2)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献文学”是如何形成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介绍作家创作思想的评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6分)
    (4)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文学批评界有不同意见。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否支持她获得这个荣誉?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5分)BD。
    【评分说明】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B项表述正确,是就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整体来说,给3分;D项表述正确,是就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一书而言的,给2分;A项文中并没有确定信息显示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了2015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家奖得与这本书的出版有关,但从颁奖词看,应该是她的一系列创作获得认可,所以表述不完全准确;C.“纪实文学”并非是“更为真实的”,错误;E.这段经验总结并非在获得诺奖后,而是在第一本书的整理和写作中,错误。
    (2)(6分)①阿列克谢耶维奇开始接触纪实文学时,发现新闻记者和历史学家所舍弃的一些记录比发表出的新闻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②在第一本书的整理和写作中,她将大街小巷芸芸众生里的故事,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③在十几年的创作过程中,她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那就是倾听。
    【评分说明】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要答出“如何形成发展”,就要简析其过程。答出“开始接触纪实文学时”得1分,简析1分;答出“在第一本书的整理和写作中”得1分,简析1分;答出“在十几年的创作过程中”得1分,简析1分。如果学生还从另外角度简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6分)①偏重创作经历,以介绍作家的创作历程和创作思想为主;②截取作家十几年创作的生平,体现其创作背后的悲悯情怀;③在叙述作家创作经历的基础上,多次引述作家或他人的原话,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评分说明】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答出“创作经历”得1分,简析1分;答出“悲悯情怀”得1分,简析1分;答出“引述作家或他人原话”得1分,简析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8分)第一问: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理由,是她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通过对人们心声仔细地组合拼接这样非凡的方法,她加深了我们对于整个时代的理解;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第二问:
    观点一、支持。①她的“文献文学”是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对人们心声仔细地组合拼接,体现着她的创作能力。(2分)②十几年来的几部作品,表现了从二战卫国战争中的女兵、被遗忘的儿童的战争、阿富汗战争到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幸存者这些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创伤,加深了人们对时代的理解。(2分)
    观点二、不支持。①文学是一种创作,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充满了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的写作,而她的作品里没有充分呈现这些能力。(2分)②在她的力作《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她的声音已经消失了,作家只是记录倾听到的声音,那么基本上可以说“作者已死”。(2分)
    【评分细则】第二问,以上2点,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第一问,4分,每点1分。答出“新的文学体裁”得1分,答出“通过对人们心声仔细地组合拼接这样非凡的方法“得1分,答出”她加深了我们对于整个时代的理解”得1分;得出“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得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二问,4分,理由两点,每点2分。
    赞成的,写出“创造性文学样式”得1分,阐述1分;答出“加深人们对时代的理解”1分,阐述1分。反对的,写出“缺乏想象力”得1分,阐述1分;答出“作者已死”得1分,阐述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书愤
  • 下一篇:配角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