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莫高窟

发布时间:2024年4月7日  更新时间:2024年4月7日
作者:余秋雨  文章ID:83941  浏览:

【原文】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祈祝,全凿进这座陡坡。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山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竞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圣迹,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
    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圣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有删改)

【问题】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高窟具有历史层累性特点,生生不息,至今轰传,因而我们看莫高窟不是看标本,而是看生命。
    B.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现出作者的敬畏与谦逊,也表现出了莫高窟的底蕴深厚。
    C.文中脚印、遗骨等意象,沧桑却不凄凉,表现了莫高窟作为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对人们精神浸润之深。
    D.文章尾段意蕴丰富,寓指我们既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得其滋养,亦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乐樽和尚受三危山奇景感召开篇,构思独特,动人心魄,也增添了神圣色彩。
    B.文中外国游客的呼喊和迟到游客央求的情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
    C.倒数第三段运用设问,通过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
    D.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关照中对莫高窟进行了文化阐释。
    8.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9.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本文的“文化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6分)

【参考答案】
    6.B
    7.C
    8.离开敦煌后,作者所到之地或是佛教艺术圣地或是山水胜处,但却被过多的和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反衬出莫高窟给人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善的堆垒,挤走美的踪影”的担忧,也表达了对莫高窟及其文化的景仰之情。
    9.从选材、内容、语言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如从选材方面,莫高窟不仅是历史圣迹、文化遗迹,更是精神圣地,具有历史生命,折射民族心理等。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
  • 下一篇: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
  • 【推荐文章】

  •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

    【原文】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

  • 关山月

    【原文】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

  • 十月二十二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

    【原文】 十月二十二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① 刘克庄 瀑山木落霜寒夜,共读吾家...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原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

  • 落日前墟望赠范广州云

    【原文】 落日前墟望赠范广州云① 【南朝 梁】何逊 缘沟绿草蔓,扶楥②杂华舒。 轻烟...

  • 吹笛

    【原文】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

  • 【最新文章】

  •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
  • 莫高窟
  • 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
  • 外来音乐需要民族化才能得到国人的青睐。()
  •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泰和四
  •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气象如
  • 德国哲人海德格尔说,技术是一种看待自然的方
  •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 好天气
  •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
  •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
  • 一根火柴
  • 材料一:2018年1月8日,天津市海河医院“儿科
  • 前段时间,大家都注意到了微博上“我想把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