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回家过年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3日  更新时间:2024年6月13日
作者:东方晓  文章ID:84758  浏览:

【原文】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公分,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儿子。
    随信寄上我的新照片,就先让它陪着爹娘过年吧。
    儿拜上
    1988年2月5日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问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热切期盼。
    B.儿子不能回家过年,母亲在遗憾中过年时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小说更具可读性。
    C.小说结尾处的语言描写耐人寻味。虽然是“含泪笑着”,但这一细节与收尾的省略号,却表明母亲对儿子无法回家过年的深深失望。
    D.小说以“回家过年”为题,但当兵的儿子却并未回家过年。这一设计,既体现小说构思的新颖,又丰富了儿子与母亲的形象,凸显小说的主旨。
    8.请概括儿子的形象特点,并赏析小说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6分)
    9.小说中对“风雪”的描写可谓浓墨重彩,请结合文本赏析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
    7.C。【解析】“暗示了母亲对儿子无法回家过年的深深的失望”错,是体现了母亲的深明大义、理解儿子。
    8.请概括儿子的形象特点,并赏析小说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6分)
    【答案】
    ①是一位爱小家(母亲、家人),更爱大家(为国奉献)的军人。
    ②侧面描写,通过思念儿子但深明大义母亲来映衬出为国奉献的儿子。
    ③正面描写,通过儿子的书信、照片,真实揭示了他爱小家但更懂得军人奉献他人的高尚品质。(每点2分)
    【评分说明】
    基本按照答案评分,满分6分,平均3.94分。
    1.第①点,“爱小家”理解为孝顺、善解人意等都可以;“爱大家”理解为有担当、有责任感也对。
    2.②“侧面描写”换成“衬托”“间接”也可以,但是没有手法不行,因为题干“如何刻画”问的是手法;将儿子最后的“书信”理解为侧面是不对的,扣1分。另外,只是回答“用母亲侧面衬托儿子”而没有具体分析母亲的什么衬托儿子的什么也扣1分。
    3.③点必须出现手法“正面”“直接”或“语言、肖像”,用“书信、照片”来代替手法,不得分。
    4.很多同学没有看准题干的第二问“如何塑造”,粗心地理解为“分析形象”,扣掉4分。
    【典型问题】
    ①审题不准,忽略或误解了题干的“如何塑造”。
    ②对正面、侧面描写的理解有误。
    ③堆用概念,缺少分析意识;卷面乱,没有分点意识。
    9.小说中对“风雪”的描写可谓浓墨重彩,请结合文本赏析其作用。(6分)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渲染了寒冷、空寂、严酷的氛围,也为儿子不能回家过年埋下伏笔。(氛围角度)
    ②风雪的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角度)
    ③有利于突出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有利于刻画作为军人的儿子无私奉献、责任在先的形象。(情感、形象角度)
    ④母亲风雪中的等待,儿子风雪中的屹立,有助于突出亲情的浓厚,突出对军人(及其家属)为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的赞美。(主旨角度)(每点2分,任选3点。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①所答内容只要扣住其中任意三点,且条理清晰,表达通顺,即可得满分。
    ②把“风雪”理解为“线索”,认识合理。但本次不把“线索”作为得分点。因为其他四个要点更关键。
    ③出现错别字,书写潦草,涂改凌乱,酌情扣1分。
    ④只答出作用术语,如“渲染氛围”“突出主旨”“烘托形象”等,而不能具体阐述在文中的作用,酌情扣2—3分。
    【典型问题】①对“风雪”渲染的氛围理解有误。“风雪”在小说中渲染了“寒冷、空寂、严酷”的氛围,而一些同学理解为“壮烈的”“凶恶的”“悲壮的”“悲伤的”“宁静的”“祥和的”“饥寒交迫的”“艰难悲壮的”等特点,酌情扣1—2分。
    ②对小说主旨理解有误。小说的主旨应当是“突出亲情的浓厚,突出对军人(及其家属)为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的赞美”,而一些同学理解为“母亲想让儿子回家过年”“母亲的失落、绝望”“悲剧性结局”“母子之间的挂念”“人间温暖”“母子情深”“当兵的无奈”等。酌情扣1—2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材料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节日有其不可替代
  • 下一篇: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 【推荐文章】

  •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原文】 水调歌头 把酒对斜日 (南宋)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

  • 公无渡河

    【原文】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

  • 金陵酒肆留别

    【原文】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

  • 读书是风雅乐事

    【原文】 读书是风雅乐事 鲁先圣 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

  • 无脑却机灵的海参

    【问题】 1.将下面四句话分别填写在文中括号中(用字母序号代替),它们的次序依次是( ...

  • 柳林酒家小楼

    【原文】 柳林酒家小楼① 陆游 桃花如烧酒如油,缓辔郊原当出游。 微倦放教成午梦,...

  • 【最新文章】

  •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 回家过年
  • 材料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
  •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
  •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公无渡河
  • 慎其所处
  • 诗意山水
  • 不要把别人的赞许当成一种需要
  •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
  • 回家过年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
  • 18岁的哥哥,侠骨生香
  • 材料一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
  • 传统文化短视频,顾名思义即是记录传统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