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

发布时间:2024年7月17日  更新时间:2024年7月17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5034  浏览:

【原文】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他们有些人通过读书获得功名,走出乡村,在外为官,但是在他们年老退休之后,选择了回乡养老。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化的熏陶,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如设义田、修水利、办书院、赈灾民等等。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腐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腐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一级。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对于乡村的治理成为可能。乡贤属于士阶层,其与乡村发生紧密联系当在宋代以后。先秦时期的士主要依附于贵族,如张仪、苏秦之辈,纵横捭阖,在诸国之间逞其舌辩之才;吴起、乐毅之属,学得兵法,志在建功立业,他们都很少与乡村基层发生关涉。秦代不重文教,焚书坑儒,压制读书人,士人虽多散落在民间,但甚至连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谈不上。魏晋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读书人也多集中在世家大族。有些可以被当作乡贤的,其影响乡里也只限于道德教化方面。
    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才开始打破门阀对士阶层的垄断。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最为典型的要数范仲淹,他晚年捐献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馀亩,设立义庄,在家族范围内进行慈善救助。为此,他还订立了义庄规矩,对米、绢、钱发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管理、监督等事项均作了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后来吕大钧的《吕氏乡约》更是对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行为和婚丧嫁娶等社会性的活动作了规范性的要求。钱穆先生说,宋代有一种“自觉的精神”在“士大夫社会中逐渐萌茁”,这种自觉的精神,就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随着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基层的里甲制度逐渐流行,国家将缴纳赋税的职能交给民间社会自行办理,由此形成了明清以来的基层社会自治化。而地方政府往往也因人力、财政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地组织公共工程、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乡村的组织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依靠乡贤。清末民国,随着科举的废除,乡村的读书人通往上层社会的渠道被阻断,只好走向城市,乡贤大量流失,一向以乡贤为精神领袖的乡民在文化层面丧失了指引,乡村道德水平急剧下降,其留下的交化真空很快被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宗教文化所填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乡村社会急剧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不安。
    (摘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宗族、乡里、乡绅作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秩序。
    B.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立足乡土,利用自身的权利和便利,上利国家,下益乡民。
    C.有些在外为官的乡贤,在年老退休返乡之后,施行乡民教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维护乡村社会的秩序。
    D.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大体上说,传统中国中央向地方派遣的官员到县级为止就不再有命官,这就为乡村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B.乡贤作为士阶层,参与乡村管理的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深,魏晋时期对乡里的影响仅限于道德教化,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主体。
    C.隋唐时期,寒门子弟通过考试,有机会获得“士”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和地方事务,这些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渐增。
    D.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以说是宋代士大夫“自觉的精神”的反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参与地方事务的乡贤典型,范仲淹对家乡事务的参与仅限于宗族内部;后来吕大均的《吕氏乡约》则超越了宗族的范畴。
    B.明清以来,由于基层社会自治化程度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人力、财力上的困难,乡贤在乡村治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C.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可以说是传统乡贤流失的原因之一。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乡村读书人为了寻求发展的途径,只好走向城市。
    D.随着乡贤的流失,乡民失去文化引领,乡村治理失效,乡村社会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以致乡村的文化空间被外来文化占据。

【参考答案】
    1.B(扩大范围,“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错,应是“乡绅中的良绅”,也就是“乡贤”。)
    2.B(张冠李戴,“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主体”错,原文是“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构成了乡贤的主体”。)
    3.D(颠倒因果。)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预计回归的年份准时出现。1846
  • 下一篇: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 【推荐文章】

  • 浣溪沙·洞庭

    【原文】 浣溪沙 洞庭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

  • 赠新平少年

    【原文】 赠新平少年 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

  • 莫让时间再怕东方人

    【原文】 莫让时间再怕东方人 季羡林 ①五六十年前,我在德国读书的时候,在一本书上...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原文】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原文】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

  • 春日五门西望

    【原文】 春日五门①西望 王建② 百官朝下五门西,尘起春风过御堤。 黄帕盖鞍呈了马...

  • 【最新文章】

  •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
  • 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预计回归的
  • 贺若敦,代人也。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西魏
  • 浣溪沙·洞庭
  • (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
  • 赠新平少年
  • 小雯在长沙读大学,每月30日总能收到父亲寄来
  • 4.下列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有关内容的句
  • ②找出“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
  • 4、下面语段中划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表达错误,
  •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和《成侯邹忌为齐
  • 16.某班开展了以"我说成长的'眼睛'"为主
  • 曹刿论战
  • 新春伊始,我国西南部地区五省市即遭遇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