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南宋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发布时间:2024年8月11日  更新时间:2024年8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5333  浏览:

【原文】
    南宋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此乃一绝妙的境界,花影扶苏,淡云拂地,月光绰绰,。而苏轼的《水龙吟》也具此类风韵:“……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
    雾里看花,乃中国美学的一种境界,它构成了中国含蓄美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的传达,产生优雅流畅的美感;雾敛寒江在于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从而创造一个回荡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艺术内容;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
    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郭熙以平远、高远和深远为画之三远法。郭熙稍后的韩拙又提出三远说:“郭氏曰: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
    韩拙眼中,迷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山水境界。阔远,弥望的是无边的山色,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故可说,韩氏“三远”突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
    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李成更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二米(米芾、米友仁)将迷远之景推向极至,他们所创造的“云山墨戏”,就是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
    中国画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推崇南宗,其中二米的风格就被当做南宗画的代表之一。在董其昌等人看来,二米的“云山墨戏”做的是一种“宇宙的游戏”,它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如同一个梦中的世界。全幅画以淡淡的水墨染出,轻云出没有无间,雾气飘渺,树木唯留恍惚的影,山只存若隐若现的轮廓。
    园林艺术中也如此,园林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也无法在山前看一片梦幻,但中国许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了飘渺的云,为了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暮霭,为那萧寺的岚气设计的,看看他们为园景的命名就知道他们的用意。如“浮翠阁”“远香堂”“涵碧山房”“寄啸山庄”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十讲)

【问题】
    1.下列有关“中国含蓄美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苏轼的《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等所描绘出的朦胧迷离的景象,就具有含蓄美的特征。
    B.在作者看来,曲径通幽、雾敛寒江与雾里看花构成了中国含蓄美的三种形式,其中“雾里看花”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同中有异,不过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C.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为表现形式,雾敛寒江重在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雾里看花借助迷离恍惚而产生独特的美感,三者在表达朦胧的美感上异曲同工。
    D.苏州园林建造中,在有限的实景基础上,建造者从“浮翠阁”“远香堂”这样的园景命名等角度使之具有虚意,这样就在园林的虚意构思中使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
    2.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中,谢榛、董其昌、恽南田等人,均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但对绘画艺术美得理解上,他们眼中的含蓄美具有一致性:迷离微茫比清晰直露更具美感。
    B.郭熙与韩拙均对绘画中“远“的画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由郭氏“三远”到韩氏“三远”的山水画法的转变,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
    C.“二米”将山水的迷远之境推向了极致,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就体现“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的艺术特征,这种画风为董其昌等画家所推崇。
    D.李思训的绘画以善画云雾飘渺之态见长,李成的绘画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被后世视为唐宋山水画看重迷远的例证,《历代名画记》与苏轼对他们的绘画成就的评价都比较高。
    3.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句描述的景象与选文中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不过为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有误,对应的原文第二节中说“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把原文中的“它”换为“西方的朦胧美”,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C(解析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可推知选项“但对绘画艺术美的理解上”错误。B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五段“故可说,韩式‘三远’突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可以推知选项“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说法错误。D项“《历代名画记》与苏辙对他们的绘画成就的评价都很高”,“都很高”错。对应信息在文章第六段“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李成更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首先审清题干“其诗句描述的景象与选文中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最为接近的一项是”,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是“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整个画面如一响梦幻,突出世人对世界如梦如幻的看法”“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可看出强调的是朦胧美,一种“迷远”之境,D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项符合要求。)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秋思
  • 下一篇:材料一:新华社北京4月1日来电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
  • 【推荐文章】

  • 秋思

    【原文】 秋思 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暴雨滴...

  • 河北民

    【原文】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

  • 初夏江村

    【原文】 初夏江村 [明]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

  • 九日齐山登高

    【原文】 九日齐山①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 泊岳阳城下

    【原文】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

  • 煤油灯

    【原文】 煤油灯 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

  • 【最新文章】

  •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4月1日来电 日前,中共中
  • 南宋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
  • 秋思
  • 杨凭,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人。少孤,
  •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
  • 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
  • 河北民
  • 材料一:2018年1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017
  • 牙祭的故事
  • 初夏江村
  •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擢进士、宏辞,补
  • 更夫阿韩
  •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 莫言的小说语言风格独特,里面所隐藏的力量感
  • 齐锡生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