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的形象,《过秦论》《史记》《战国策》《新语》《淮南
作者:未知 文章ID:85660 浏览:
【原文】
关于秦始皇的形象,《过秦论》《史记》《战国策》《新语》《淮南子》《盐铁论》《汉书》等典籍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对秦始皇形象的刻画,虽然对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不多,但却非常具体,从不同侧面彰显了秦始皇将死之时的悲痛、疑虑、惆怅、不舍的感情。这为我们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资料。
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赵正书》则可以补充这方面的资料。秦始皇曰:“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岁矣。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据此,秦始皇的“天命观”可总结为:知天命但却想易命。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逻辑。
简文中秦始皇以“霸王”自居,《管子》:“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秦始皇自视功绩很大,“功盖五帝”,自当享有“至尊之寿”。《新书》:“至尊之寿,轻百年耳。古者,五帝皆逾百岁,以此言信之。”由于此时秦始皇才五十岁,其“霸王之寿”相较于《新书》所言“轻百年耳”的“至尊之寿”明显差距太大,这对秦始皇来说,似乎很难接受。“吾霸王之寿足矣”之语,亦不能当真,其本质还是想“变气易命”。
“变气说”曾出现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变虚篇》,其文曰:“说灾变之家曰:人在天地之间,犹鱼在水中矣。其能以行动天地,犹鱼鼓而振水也。鱼动而水荡,人行而气变。”《赵正书》所言的“变气”无疑是灾变家所说的“人行而气变”。
孔子主张“知天命”,《论语·为政篇》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秦始皇虽然此时也是五十岁,但他的“知天命”自然与孔子不同。其“知天命但却想易命”的态度,说到底还是对长生的渴望,也即希望打破“天命”的束缚。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评价秦始皇道:“他的人生观自然是一位非命主义者,他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所以他想永远长生,而富贵始终在他自己的手里。”无疑是《赵正书》中秦始皇的注脚。
秦始皇“长生”之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借助于“仙药”,而《赵正书》则依赖于“出行变气”。仙药不易得,“出行变气”则容易得多,知秦始皇再次被术士所欺骗。
(摘编自《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中的秦始皇形象》)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秦始皇的形象,从流传至今的相关文献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B.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对秦始皇形象的刻画,虽然描述性文字不多,却为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资料。
C.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但从《赵正书》的记载来看,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并没有什么不同。
D.秦始皇“长生”之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借助于“仙药”,而《赵正书》则说依赖于“出行变气”。其实都被术士骗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北大汉简《赵正书》的记载来看,秦始皇晚年巡游的主要目的是视察各地风气,了解民情,督查军政。
B.《新书》认为:“至尊之寿,轻百年耳”,秦始皇却说自己“吾霸王之寿足矣”,秦始皇这句话是不能当真的。
C.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说秦始皇是:“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D.秦始皇求“仙药”而不得,又搞“变气易命”的把戏,这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非命主义”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大汉简《赵正书》虽然对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不多,但却非常具体,弥补了传世典籍的不足。
B.《赵正书》对嬴政不称“始皇”而称“赵正”,说明该书写于先秦而未经“焚书”之祸,弥足珍贵。
C.《赵正书》不以“始皇”称,而称其在赵同为质子时的名字,可见该书不应该是秦国史官所写。
D.《赵正书》对秦始皇描述性文字不多,却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他将死之时的各种无异于常人的感情。
【参考答案】
1.C.(原文“秦始皇虽然此时也是五十岁,但他的“知天命”自然与孔子不同。”)
2.A.(秦始皇晚年巡游的目的是为了“变气易命”。)
3.B.(既称“汉简”,当然不可能写于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