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材料一: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

发布时间:2024年9月8日  更新时间:2024年9月9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5666  浏览:

【原文】
    材料一: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器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二:“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三: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这种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
    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
    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开放的社会,审美本应是多元的,但纵容“娘炮之风”泛滥,势必影响到关系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培育。
    B.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了“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审美代宗教”的主张。
    C.“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嬗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D.审美教育服务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终极目标还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3.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老艺术家阎肃认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B.毛泽东曾热情褒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
    C.当下社会渐渐刮起“娘炮之风”,“五四”时期的文化却青春气息勃发,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D.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如果你是教育部长,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A(B原文中说“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可见“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不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属颠倒是非;C原文说的是“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这里偷换成“诗”和“乐”,属偷换概念;D“其”指代不明,且“从而”前后的因果关系不当。)
    2.B(材料二第一段中说的是“‘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可见“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追求,并非“宗教信仰”,更不能体现“审美代宗教”的主张,属曲解文意。)
    3.C(用“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来形容从“五四”文化青春气息勃发到当下社会刮起阴柔之风的现状,以偏概全,夸大其词。)
    4.①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种青春心态的审美。②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家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和青春风格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每个角度1分)
    5.①戒绝奢靡浮夸之风,防止“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拒绝迎合低俗口味,抵制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
    ②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青少年的心灵。
    ③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青少年心中落得生根。
    ④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青少年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⑤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点2分,答三点就得6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
  • 下一篇: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
  • 【推荐文章】

  • 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

    【原文】 水龙吟 问春何苦匆匆 晁补之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

  •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原文】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 宋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

  •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原文】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宋】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

  • 大青衣林青霞

    【原文】 大青衣林青霞 李宗陶 西皮流水,有板无眼,袅袅娜娜走出个青衫凤眼的女子。...

  • 水调歌头·听说古时月

    【原文】 水调歌头 听说古时月 汪莘 听说古时月,皎洁胜今时。今人但见今月,也道似...

  • 感皇恩·别情

    【原文】 感皇恩 别情 【宋】赵企 骑马踏红尘①,长安②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旧欢...

  • 【最新文章】

  • 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论走到哪里,
  • 材料一: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
  • 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
  • 王沛,许州许昌人。少勇决,为节度使上官涚所
  • 山路
  • 考古学家的陨落
  • 关于秦始皇的形象,《过秦论》《史记》《战国
  • 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 雅盗
  •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
  • ①“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
  • 喀秋莎
  • 圣彼得堡的留恋
  • 桃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