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材料一: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4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4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6115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美感状态。人们日常通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具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的教育通过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打动人、浸润人,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自古强调美育,也正因为此。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这些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诗三百中多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其意象与情趣对于人感受世界的生机、生意多有兴发之功;礼则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人们依礼行事,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培育人内心的神圣性与敬畏感;乐则和顺人情,乐教足以调协情志,涵养人心。中国古代因此十分重视通过诗礼乐的感性陶育,培育出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而在新时代,我们具备更加多元化的美育形式和载体,这些也都是我们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在柏拉图看来,美本身需要有整体的协调性。朱光潜也认为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中,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内心和谐而生活有秩序,这才是应该追求的境界。美育具体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也同样如此,不论是绘画、舞蹈、音乐还是书法,任何一种形式都强调要素之间的整体和谐,这些形式的美育活动强化了人们的协调性和综合性素质的锻炼,有助于培养一个综合而整全的人。可见,美育不只是艺术教育,它的目的也远不只是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而是以美育人,陶养心性,健全人格。
    (摘编自陶楚歌《美何以育人》)
    材料二:
    首先,我们应继续开展对“美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的追问。“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自柏拉图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美的本体的探索始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互联网技术虽然也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从而触发情感,达到美育效果。但由于技术或传播模式的限制,互联网技术尚且缺乏有血有肉的触感与全身心的浸润的真实之感,它所提供的,仍然是一种虚拟模式,而缺少心灵自由的愉悦,即深层审美经验。尽管这一浅层审美经验也可以使人的感官产生快感,但无益于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但这一技术形式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带来了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这一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将成为互联网美育的新内容。其次,我们应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认为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目前的审美或美育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美本身不够简洁,太繁复,装饰性太强,有点土豪;二是太注重表象,而不注重骨子里的美感。从这两个现实问题来看,美育尤其是互联网美育最大的症结仍是要重构“美的标准”。李子柒的美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将美好宁谧的自然风光与勤劳朴实的农耕生活融为一体,将四季幻化的自然风光、人民数千年来利用自然积淀而来的生存智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优势,打造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样本版图,唤起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集体记忆,传递出特立独行的青年对“美”的当下探索。
    (摘编自李骏《美育应先“立美”》)

【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固然是独特的教育形态,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
    B.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能陶养人的感情,能促进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
    C.对中国传统诗词创造的意境的把握和理解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它能丰富与升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D.美育的开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想高质量地开展、推进美育研究与美育工作,就应该首先对美学教育的范畴进行科学的认识与准确的定位。
    B.美育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形式和载体,诗、礼、乐等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当下依然有存在价值。
    C.因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
    D.对于“美的标准”,我们还存在认识偏差,如过于追求繁复和注重表象,这需要在今后的美育中进行修正改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美育的感通性与情感性特征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李白面对着敬亭山,独坐许久,他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看着自己,为此,他写下了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
    C.清风吹动了旗幡,引发了两位僧人的争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六祖慧能看到,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D.天宝十五年间,因“安史之乱”,长安陷落,诗人杜甫被禁于长安,晚上望月思家,遂作《月夜》,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5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编自两篇不同的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分析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6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美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于文无据。B项蔡元培先生只是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不源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并非人格养成的源头,但“不源于”不等于说“不重要”。D项,依据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表述,借助互联网技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的,而视觉、听觉的冲击,是能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的。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熏要信息的能力。
    2、C
    【解析】依据材料一第五自然的表述,就美育的目标而言,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可以得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的判断。但中西方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无法得出“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的推断,具体到创作实践上,中西方艺术家的风格是否一致,文中没有提及。
    3、B
    【解析】B项中杨慎对“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理解不符合题干所说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杜牧写“千里”并非一定就是眼前之景,它是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的,“千里”虽然看不见,但在诗人的审美世界里,眼前的江南春色可通过想象得到合理的延伸,“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而杨慎是用实证的方法理解,即杨慎是“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A项体现的是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特征中的“人与物的相感”;C项体现的是美育的情感性,“心动”,反映的是人与物发生作用、关系时,人的内心判断与情感理解;D项体现的是人与人“彼此的心意相通”。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4、美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的,具有感通性与情感性、具象性与实践性、和谐性与整体性的教育形态。
    【解析】判断句式:属概念:教育形态;核心:方式方法;特点。各1分。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
    5、材料一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2分)在此基础上,材料二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美育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审美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2分)
    两则材料先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美育”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论述。(2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阳羡歌
  • 下一篇:答张十一
  • 【推荐文章】

  • 答张十一

    【原文】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贫笞竞长纤纤笋,踯躅闲...

  • 阳羡歌

    【原文】 阳羡歌 贺铸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①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②灵。长...

  • 华山并非一条路

    【原文】 华山并非一条路 ①在语文学习的诸多品质中,拥有阅读创新的品质无疑是令人艳...

  • 塞上听吹笛

    【原文】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 【原文】 玉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

  • 山居秋暝

    【原文】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

  • 【最新文章】

  • 答张十一
  • 材料一: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
  • 阳羡歌
  • 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
  • 19.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
  • 18.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
  • 华山并非一条路
  • 指喻
  • 6.将下面一段话概括为一句话的标题新闻(不超
  • (四)、探究性学习:请研读下面材料,写出你
  • 2、《秋词》中写人若要有志气,便会有奋斗精
  • 1、《曹刿论战》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 根据中国长城学会所作明长城保护情况的调查,
  • (2)《筑路》是全书中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
  • (1)《钢铁是怎样炼成》是世界名著,你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