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在2019年的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犹如天降,被赠予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9日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9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6627  浏览:

【原文】
    在2019年的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犹如天降,被赠予了“国漫之光”“票房黑马”的头衔,受到感召而去影院“二刷”、“三刷”者络绎不绝。
    对近年中国电影保持关注的人应该不会对这样的情景感到陌生,它让人联想到此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片上映时的情景。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票房奇迹现象甚至为中国电影业界带来了一个新的词汇:“口碑营销”。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14天,票房已达到30亿元。某平台软件预测其总票房最终将超过45亿元,有望成为中国影坛历史票房的前三名。
    无独有偶,上述四部“爆款”影片除了都曾揽获诸如“国漫之光”等头衔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对中国经典文学或者民间故事的创造性改写。
    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始终根植于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在动画电影的发展史上则尤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例如《过猴山》《宝莲灯》等,都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也借助它们对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的影像化重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标识注入至“中国故事”之中,在国际上形成了能见度极高且被公认的“中国学派”。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与经历的塑造、叙述,并未拘泥于仿造《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中的旧有叙事,而是努力使之与现代审美观念无限趋近,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当代意识。在片中,李靖与哪吒之间的刻骨仇恨被置换为崇高的“父爱”,被哪吒“抽筋剥皮”的小龙王敖丙则成为了纯粹而崇高的友情象征,曾经悲壮而残酷的哪吒自刎被替换为一个无法逃避的宿命“天劫”……由此可见,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之前多数引起市场轰动的经典改编作品,也几乎都依循了这种颠覆性的模式,例如逍遥浪子形象的许宣(《白蛇·缘起》)、顽童形象的唐三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追求自由恋爱的“天神”(《大鱼海棠》)等。
    但是,这种在表面上看来过度解构经典的创作倾向,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如今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负面评价,亦多集中于对其颠覆传统文化或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与经历的不满。但是反观这些影片的拥趸,则多数抱着自顾自的娱乐心态,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鲜少去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去触及。
    两种意见之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断层,究其原因,正是杰·瓦格纳所谓的“近似式改编”所致——影片虽以一种与原著近似的修辞技巧和表达观念进行创作,但实际上却与原著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构成了另一部艺术作品。
    有意思的是,西方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的改编,多集中于莎剧、圣经故事和希腊传说。例如,近期被翻拍的《狮子王》取材于《哈姆雷特》,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的主要情节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纸牌屋》的故事内核源自《麦克白》,《七宗罪》《黑客帝国》等都是从圣经故事中汲取灵感,《诸神之战》《特洛伊》等则源自希腊神话。可以看出,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塞吉欧·莱昂内曾说:“阿伽门农、埃阿斯、赫克托尔是过去的西部牛仔的原型,西部片中的人物则被导演搬进了神话世界。”也就是说,当经典文本通过改编穿梭至电影银幕之上时,它们之间的外部结构已然失去了相似之处,使之产生关联的只有由原文本所提供的“最大公约数”。
    时至当今,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经典文学、民间故事与影视改编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应该以何种眼光去看待这种对传统的创新性、颠覆性、解构性改编电影?有学者说过,传统不是历史遗留元素不加选择的累积,传统自身包含着一种价值判断和优胜劣汰的选择性。真正有生命的传统绝不会黏着于某一固定的古旧形式,它终必化为贯穿古今统一历史的文化精神。因此,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已经有的东西”,而恰恰意味着“未来可能出现的东西”。影视作为当代对传统进行表达的主要通俗文艺形式,将持续向经典文艺汲取灵感,并化作未来的“经典”。而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亦将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最为闪耀而突出的底色。
    (摘编自郑炀《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上自成一派,与其故事中注入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标识密切相关。
    B.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的新中国动画电影,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对西方话语的全方位革新与超越。
    C.中国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时常会有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改编与阐释。
    D.对中国经典文学或者民间故事的创造性改写,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四部“爆款”影片揽获“国漫之光”的一个共同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由中国动画电影的成功作品引出话题,指出相关争论,并分析其原因,逻辑清晰。
    B.文中《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例子有着丰富的话题性,有力证明了文中的多个观点。
    C.文章列举了许多中外电影,是为了证明电影要想成功,则离不开对文学作品进行“近似式”的改编。
    D.文章论证全面,既有对中国电影经典改编作品的详尽分析,也有对西方同类电影创作特点的概括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名著与传说中的哪吒形象简单直白,情节粗暴残酷,与现代审美观念相去甚远,故不被当代观众所喜爱。
    B.影片应把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不需过多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甚至不需去触及。
    C.《狮子王》《纸牌屋》等西方改编类影视作品几乎都是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采取了“近似式”的改编策略。
    D.改编作品之所以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是因为原文本自身并没有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

【参考答案】
    1.B(是“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而不是“全方位”)
    2.C(“是为了证明”“成功离不开”错)
    3.C(A无中生有;B是“这些影片的拥趸”的观点;D强加因果)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胡适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屈原之影响中国
  • 下一篇:材料一:每年10月的诺贝尔奖,都是万众瞩目的存在。斯德哥尔摩当
  • 【推荐文章】

  • 寄外舅郭大夫

    【原文】 寄外舅郭大夫① 【宋】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

  • 赠刘景文

    【原文】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 白帝城怀古

    【原文】 白帝城怀古① 陈子昂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②。...

  • 饮酒(其五)

    【原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

  • 临江仙

    【原文】 临江仙 辛弃疾 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

  • 新晴野望

    【原文】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

  • 【最新文章】

  • 材料一:每年10月的诺贝尔奖,都是万众瞩目的
  • 在2019年的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 胡适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箭垛式”的人
  •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
  • 灾异与人事
  • 寄外舅郭大夫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赠刘景文
  • 充满“气泡”的建筑
  • 2、今年12月1日是世界第19个艾滋病日。(4分
  • (5)、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
  • (4)、在写作文时,我们有时无从下笔,经过
  • 34.小华参观完当地新建的图书馆后,仅用几句
  • 31.阅读下面一段歌词,完成文后问题。茫茫人
  • 30.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