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史学大师阎宗临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日  更新时间:2024年12月3日
作者:夏明亮  文章ID:86959  浏览:

【原文】
    史学大师阎宗临
    夏明亮
    ①1904年阎宗临诞生在山西省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喜欢读书,苦于家境窘迫,上小学时经常步行十多里山间小路到表兄家借书阅读。小学毕业后,父亲想送他到县城里的店铺当学徒,早点赚钱贴补家用。表兄深知这个表弟嗜书如命,读下去可能会挣个好前程,于是主动提出每年资助二十元,这样他的读书生涯才未致中断。1919年,阎宗临考入五台县川至中学,毕业时,化学老师乔松岩先生建议他去北京报考高等师范。当时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他就拿着乔先生给的十元钱,孑然一身前往北京。
    ②因在中学数理化和外语基础太差,阎宗临没有考取高等师范,坐困愁城,维持生活成了问题。经朋友劝说,他报考了梁漱溟先生在山东曹州开办的重华书院,斩获第一名。梁先生爱才心切,亲自到旅店看望。得知阎宗临的困境后,他慷慨允诺为这个穷学生负担食宿并免除学杂费。
    ③重华书院的课程以儒学、佛学和印度哲学为主。阎宗临试读了一段时间,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还是想读文学或历史学。他思虑再三,毅然向梁先生辞行。梁先生不阻青年人之志向,欣然放行。这段相处虽时间不长,但梁先生那渊博的学识、宽厚的为人,给青年阎宗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一个偶然的机会,阎宗临结识了留法归国的学生华林。华林得知阎宗临想读“洋书”的理想后,竭力劝说他赴法勤工俭学,并应允代他在法国联系工作事宜。
    ⑤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阎宗临终于到达法国马赛港,通过法华教育会进入公学开始学习法文,同时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经历了整整五年的打工生涯,阎宗临于1929年冬天正式注册为瑞士伏利堡大学文学院学生,主攻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课程。
    ⑥拉丁文晦涩深奥,在语言学界有“死文字”之称。学校规定,东方国家的学生可以免修拉丁文,学校里几位日本籍学生知难而退,申请免修,只有阎宗临这个中国学生硬着头皮选修了拉丁文。在阎宗临看来,这不仅是因为要获得伏利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必须通过拉丁文考试,更是因为西方历史原著大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不学通拉丁文,就无法真正理解欧洲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本着“触摸欧洲文化灵魂”的精神,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阎宗临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听说读写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33年夏,阎宗临获得瑞士国家文学硕士学位。
    ⑦1929年11月,阎宗临拜访了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先生。在一间堆满书籍的接待室里,他与罗曼·罗兰开始了一场超越年龄、语言、国籍等诸多界限的敞开心扉的畅谈。他们从托尔斯泰谈到中国的辜鸿铭,从《阿Q正传》谈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两人越谈越契合,越谈越投机。罗曼·罗兰非常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深为欧洲人对中国的不了解而感到惋惜。
    ⑧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阎宗临再也无法在书斋中安坐下去,他毅然向岱梧校长辞行。校长再三挽留,说瑞士是中立国家,不会有战争的危险,而且他可以帮助阎宗临取得瑞士国籍。阎宗临婉言谢绝了,他说:“国家有难,留在国外怎能安心?外国人也会看不起你!”
    ⑨回到战乱中的故乡山西,阎宗临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到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担任外文秘书,是到山西大学担任教授。作为受过西方民主文明洗礼的自由知识分子,阎宗临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
    ⑩1938年6月,阎宗临应广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任仁之邀,赴桂林受聘出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身处战乱之中,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阎宗临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贡献一份华夏学人的绵薄之力。正如他在《罗马史》自序中所写的那样:“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同沙漠中的生活,所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试将所投之罗马史,整理成书。这并不是一种如何新奇的著述,这只是一个清苦的中国教授,苦守他的战时岗……”
    11在桂林的六年是阎宗临一生中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在教学之余,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作了大量学术论文,在他去世后结集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欧洲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三部著作,共计六十余万字。
    12阎宗临在欧洲生活十三年,其中五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欧洲社会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他刻苦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从本科直至博士,对欧洲又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加之他又有深厚的国学根底,真正实现了中西会通,因此他的学术著作被史学界誉为“多年来罕见的一种真学术”,而且这些著作又大多是在他四十岁之前完成的,这在20世纪的史学界真可谓风毛麟角,“大师级学者”的称号对他而言实属当之无愧。
    (摘编自夏明亮《阎宗临:史学大家的辉煌与遗憾》)

【问题】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阎宗临家境贫寒,由于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所以多次得到别人的帮助。表哥每年资助他二十元,中学老师乔松岩以实际行动支持他赴京参考,梁漱溟先生免除他的学杂费。
    B.因为对重华书院的课程没有兴趣,阎宗临便离开了重华书院。他虽然与梁漱溟先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梁先生对他的影响并不小。
    C.虽然拉丁文有“死文字”之称,但阎宗临为了真正理解欧洲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毅然选修了拉丁文。通过他的刻苦学习,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
    D.罗曼·罗兰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也相当熟悉,但他还是为自己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而内疚,为欧洲人不了解中国而惋惜。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阎宗临初中毕业后,拿着乔松岩老师资助的十元钱,只身一人前往北京报考高等师范。这为他后来成为史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阎宗临回国后,拒绝了外文秘书一职,而选择了山西大学教授,说明他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缺乏民主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民主的追求和向往。
    C.阎宗临说“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苦守他的战时岗位”表明他在国家离乱之时,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国家排忧解难。
    D.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欧洲社会,有助于自己更好地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阎宗临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历了五年的打工生涯。
    E.阎宗临的学术著作被誉为“一种真学术”,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将深厚的国学与对欧洲社会、历史、文化的理性认识融合起来,实现了中西会通。
    6.阎宗临并没有因为梁漱溟先生对他的优待而违心地留在重华书院学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4.A
    5.CE
    6.阎宗临的做法可以理解,应该给予支持。(1分)①阎宗临对重华书院开设的课程并无兴趣,他的兴趣在于文学和历史学。(1分)生活中爱好、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我们不能随便放弃自己的爱好与理想。(1分)②如果阎宗临违心地留在重华书院,中国可能就少了一个史学大师。(1分)他尊重自己的爱好选择离开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是对梁漱溟先生最好的回报。(1分)(答不赞同阎宗临的做法,言之成理即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董)文用字彦材,(董)俊之第三子也。世祖在潜藩,命文用主文
  • 下一篇:从乡绅到新乡贤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