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8日  更新时间:2024年12月18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7137  浏览:

【原文】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何谓“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何谓“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寻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儒家的“六艺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实,数的规律之教也是包含美质的,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
    中国古典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精髓之“感”之“觉”。找回中国自己的生活美学,恰恰是由于,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美生活”必然会替代“好生活”。
    B.生活的根基是生存,中国人在对生存的追求中完成了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C.中国的美学,不仅仅是西方美学的“感性学”,而且更是本土的“觉学”。
    D.因为生活与审美一直是不即不离的,所以中国文化传统才得以延续至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立论的基础,重点阐述中国生活美学的文化传统。
    B.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而论证了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C.文章在辩证分析概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中国生活美学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D.文章引用蔡元培对“六艺之教”的评述,证明中国人对生活美学与美育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中国生活美学传统曾经断裂,就难以传承中国原生美学智慧,也就没有生活美学的当代建构。
    B.当今茶道、花艺、琴棋书画等生活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时代发展对生活美学的呼唤。
    C.中国传统美育主张从生活出发,这是当下生活美学倡导的方向,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关键。
    D.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美学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答案】
    1.【内容理解】(3分)
    C(A项,“美生活”和“好生活”是美好生活的两个维度,“必然会替代”不当。B项,追求“存在感”才是中国人对审美境界的追求。D项,前后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2.【论证分析】(3分)
    B(文中仅提及东西方美学差异,未对比论证“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3.【分析推断】(3分)
    C(“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关键”推断不当。)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提起浙江省龙泉市的龙泉宝剑、龙泉青瓷,无人不晓。龙泉剑瓷文创
  • 下一篇:材料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