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材料一: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

发布时间:2025年1月8日  更新时间:2025年1月8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7301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只是在不同时代、地域有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达到高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康德认为,人具有理性和感性两大思维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往往难以调和,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基于这一思想,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人的“游戏冲动”作为纯自由的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美,美是一种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游戏冲动”可以成为沟通诸多对立因素的桥梁,从而保持人所应有的完整性。受席勒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均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蔡元培曾谈道,“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并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诸公对美育的积极倡导。
    一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含此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这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大规模、高质量实施美育成为可能。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苏轼的《琴诗》恰能反映这种困窘。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其实审美也是主客观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出现“放在匣中何不鸣”或“何不于君指上听”的疑惑。
    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就个体而言,生活、经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我们应理解个体审美差异,也要承认社会存在主流审美观。对个人或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应予以尊重并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同时,在教育中应通过美育,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精神的主流审美观,以保持个体与社会精神的健康向上。
    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既符合美育特征又较有成效的是“体验”。所谓“体验”,需要进入情境,调动各种感官,与对象互动,唤起深度情感,形成共情,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这一过程依赖于提升感官敏锐度,正如美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所说,“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如何有效训练感官?答案是欣赏艺术,但欣赏的艺术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审美品质,思想内容健康。欣赏艺术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有“开始”和“结束”的特征,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无意识、任何情况下都可发生的审美行为。能够产生这种审美行为的是优美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下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之目的。
    (摘编自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
    材料二: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13所学校发起成立京津冀美育联盟;上海师生创作的表演节目、艺术作品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大放异彩,秀出上海美育工作的喜人成果;苏州率先推进美育进中考,实现全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活动参与率全覆盖……全国各地学校美育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使更多孩子有了感受美、认识美的机会,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学校是美育的摇篮,能够不断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
    据统计,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技能;到2018年,美育教师人数达到71.7万。美育成果显著,也推动着美育理念发生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美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获得一张荣誉证书,更能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乐行而志清”是体悟艺术之美,“清晖能娱人”是关照自然之美,“有无相生”体现着思辨学理之美。因而,美育课程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欣赏或艺术实践,而应鼓励学生从更广阔的生活、自然中汲取营养,以期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体悟大千世界、深邃哲思之美,产生内心的愉悦与欢喜,形成独特的品位与格调。
    推广美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里装饰的一幅艺术作品,地铁站里的一段旋律,公园中的一棵古柏,都可能带来美的享受,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正如吴冠中从白墙黑瓦、参差错落的江南民居中发现了几何图形构成的形式美一样。从这个角度而言,重视家庭引导,营造城市、乡村文化氛围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起,浙江省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一些试点地区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参与工程,使村民不仅浸润着乡土文化,也领略到艺术智慧。当前,大量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正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逐步成为社会美育大课堂。依托博物馆线上展览、二维码导览、藏品数字资料库等,打破馆舍围墙,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寻找美、捕捉美。同时,学校和博物馆间日益深入的“馆校合作”也成为拓展美育空间、提升美育质量的重要渠道。可以看到,只有让美进入日常生活,注重熏陶与化育,才能更好地让美育点亮孩子的美好心灵。
    (摘编自马苏薇《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可以弥合人类难以调和的理性和感性思维能力,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了美育思想。
    B.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下的审美体验,是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之目的的必要条件。
    C.美育不仅能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让人掌握艺术技能、获得荣誉。
    D.美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让美进入日常生活,注重熏陶与化育,就能更好地让美育点亮孩子的美好心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引用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的论述,表明直到中国近现代一些思想家才开始对美育进行积极的倡导。
    B.材料引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经济社会越发达,人们往往越重视美育。
    C.材料引用苏轼的《琴诗》,说明主客观有机交融才能产生审美效果,从而强调了建立审美标准的重要性。
    D.材料引用乔治·桑塔亚纳的“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说明“体验”这一过程依赖于提升感官敏锐度。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审美教育范畴的一项是(    )
    A.潍坊市寒亭区外国语小学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支点,将“风筝、年画”等传统艺术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B.蓝天中学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志愿活动,指导学生清除小广告、打扫路面卫生、进行垃圾分类。
    C.近几年,央视推出《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综艺节目。
    D.甘肃省提出通过博物馆研学、“莫高窟课堂”接轨校园、学校与博物馆多样化合作等办法,让博物馆成为全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堂。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推进美育工作需要哪些层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答案】
    1.B
    2.A
    3.B
    4.首先介绍审美教育的内涵;举例说明审美教育历史悠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形态和方式。然后指出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进而提出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的问题。最后从建立审美标准、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和实施美育途径三个方面回答了如何有效实施美育的问题。
    5.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层面:不断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空间、提升美育质量。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多种形式助力美育工作。家庭层面:重视审美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或艺术形式引导孩子。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年轻女性减肥,要做到吃动平衡。吃动平衡,包括整体体重、体重成
  • 下一篇:拜年(节选)
  • 【推荐文章】

  •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原文】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

  •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原文】 点绛唇 再和送钱公永 苏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

  • 江上

    【原文】 江上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

  • 复活的土地

    【原文】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 重过圣女祠

    【原文】 重过圣女祠① 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

  • 上西平·送陈舍人

    【原文】 上西平 送陈舍人 吴泳①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便匹马、蹴踏高秋。芙...

  • 【最新文章】

  • 拜年(节选)
  • 材料一: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
  • 年轻女性减肥,要做到吃动平衡。吃动平衡,包
  • 买回一只大石榴,搁置许久,皮也萎缩了,一直
  • 杂诗十二首其五
  •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举进士,礼部奏名
  • 大兵
  • A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
  •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崛起之路,深圳蛇口
  • 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
  •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
  • 中土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
  • 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