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秦州杂诗(其七)》赏析
作者:未知 文章ID:87731 浏览:
【原文】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这里指唐朝使节。
【赏析】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其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
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颔联则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将其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颈联用典,同赋一事,悲怆之感顿增。同样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昔盛今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诗人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句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出出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未有尽期。全诗在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