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其消解了孔子以来所

发布时间:2025年2月17日  更新时间:2025年2月17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7755  浏览:

【原文】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其消解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圣人人格的崇高性和神秘性的色彩,去除了圣人与凡人的等级划分,从而在道德人格境界上赋予人以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显著超越。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境界中,圣人作为一种最高的人格类型,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崇高性、等级性色彩。圣人在孔子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同时圣人又是“不可见的”,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圣人与凡人处于不同的等级序列。孟子则不然,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地成圣成贤的,圣人并不是“高等级”的道德存在,而是与凡人处于同等地位的。当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也即是说,尧舜的道德精神是简明的,你只要按照仁义孝悌的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尧舜。在孟子的观念中,圣人并不是异类,“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圣人之心与我之心同然,因为仁义礼智之义理存乎每个人之心。圣人只是先得仁义礼智之心,因而成了圣人。而凡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凡人比圣人低下,而只是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本心。只要去除遮蔽、发扬本心,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也正因为如此,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主体,都可以通过扩充和发扬道德本心,从而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其次,孟子在人格境界上并不认可人格的单一性,而是坚持人格的多元性,从而给予道德主体更多的道德人格境界的自由选择空间。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往往把圣人塑造为十全十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类型,从而制造了圣人的统一模板,它更多的是供人瞻仰,凡人只能接近圣人,而永远不可能学成圣人。但是,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圣人不仅是可以自由学成的,而且圣人本身也没有统一模板,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来界定圣人与非圣人。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由此可见,在孟子的伦理阐述中,伯夷、柳下惠等都是圣人,他们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而不存在统一的模板,并且他们的人格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伯夷过于清高不能与现实社会相融,柳下惠过于随和而缺乏独立性等。但是,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而对于孔子的评价,孟子虽然认为孔子“得天时”而成了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是孟子并没有因此而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而否定其他几位。
    (选自《论孟子伦理思想中的自由理念》,有删减)

【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消解了孔子的圣人“不可见”的理想人格境界,所以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B.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自由理念,赋予人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使人人都想成为圣人。
    C.在孟子的观念中,仁义礼智的义理存于每个人心中,圣人与凡人并不存在等级差别。
    D.圣人在孔子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而在孟子心目中却是并非完美的普通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孔子的圣人观与孟子的圣人观进行比较,把孟子的观点论述得更加鲜明、深刻。
    B.文章第二段指出了孟子圣人观的两个基本观:一是圣人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圣人人格并非完美。
    C.文中多处引用孟子原话,表明了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力支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两段为递进的结构关系,首先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然后详细说明怎样才能成为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观念,只有具有十全十美、超凡脱俗人格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凡人只能接近圣人。
    B.孟子认为: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凡人的本心,所以凡人无法成为圣人;故要想成为圣人,必须去除遮蔽、发扬本心。
    C.伯夷、柳下惠具有不一样的个性特征,人格都并不完美,而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可见在孟子眼里人格可以有多元性。
    D.孔子虽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孟子却认为他只是“得天时”之利,并无超出伯夷等人之处,因而并没有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

【参考答案】
    1.C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错,根据材料,之所以说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是因为孟子的自由理念消解了孔子思想中圣人的神秘性、崇高性、等级性色彩,而“不可见”只是神秘性。所以A项原因分析不全面。B项“使人人都想成为圣人”错,应是“使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D项“普通人”错,孟子认为圣人可以并非完美,但并没有认为圣人是普通人。
    2.试题分析:D项,“递进的结构关系”错,应是并列关系;“详细说明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分析错误,第二段并无详细说明怎样成为圣人的内容。
    3.试题分析:D项因果关系错误,孟子并没有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是因为孟子在人格境界上并不认可人格的单一性,圣人本身没有统一模板。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没有傅聪,只有音乐
  • 下一篇:卜白
  • 【推荐文章】

  • 感愤

    【原文】 感愤 (宋)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

  • 秦州杂诗(其七)

    【原文】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

  • 定风波

    【原文】 定风波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

  • 寒食雨(其二)

    【原文】 寒食雨(其二) 苏轼 春江欲入户,两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

  • 喜迁莺·宿莺啼

    【原文】 喜迁莺 宿莺啼 唐 冯延巳 宿莺啼,乡梦断,春树晓朦胧。残灯吹烬闭朱栊①,...

  • 骢马

    【原文】 骢马 唐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

  • 【最新文章】

  • 卜白
  •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
  • 没有傅聪,只有音乐
  • 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
  •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
  •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
  • 感愤
  • 秦州杂诗(其七)
  • 刘锜字信叔,德顺军人,沪川军节度使仲武第九
  • 洛舍漾
  • 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言明,健康
  • 知识产权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 131年前的今天,中国在刘公岛走出了近代海军
  • 定风波
  • 寒食雨(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