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古玉

发布时间:2025年2月18日  更新时间:2025年2月18日
作者:陆涛声  文章ID:87779  浏览:

【原文】
    古玉
    陆涛声
    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玉,春秋时的。”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照,一再叮嘱说:“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赵自安在把新书递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玉佩是圆形,如月饼大,有近八毫米厚,中褐色,有深浅差异,中间有个直径一厘米的圆孔,一面刻有粗犷的古代装饰图案,一面是光的。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貌性地看了看,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你喜欢不?”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送给你。”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万事需经反复琢磨才会决定,送这玉佩是来表达谢意的,可见赵自安对他写的序非常满意,他也感到安慰。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样常把玉佩系在皮带上,时间一久就习惯了当成自己的东西。古玉佩如今被行家这样肯定,在舒启正心里加重了分量。他觉得挂在腰上委屈了它,就用一个精致的手镯盒装上锁在柜子里。
    转眼又过了五年,舒启正年过七十,成了“舒老”。他参加一次活动,遇上了一个三十年前辅导过的业余作者倪臻。倪臻告诉他,这些年一直从事古玉研究。不久,倪臻来看望舒启正,他便从柜子里取出玉佩让倪臻再鉴定一次。
    倪臻随身带着放大镜,拿着玉佩走到窗前最亮处看了一会儿,也说:“是春秋时的,可值钱呢。”
    舒老好奇,便问:“值多少钱?”
    倪臻想了想,说:“二十万。”
    值这么多钱!大出舒老意料。他将信将疑:“值这么多?”
    倪臻随口又问:“舒老是否有意出手?如果出手,就让给我。”
    舒老觉得这玉得慎重对待,说:“朋友送的,哪能卖钱?”
    倪臻做了估价,古玉佩不再是玉,而是金钱,成了一块压在舒老心头的重石:再留着,岂不是占有朋友之财!于是,他决定归还赵自安。
    可是,赵自安也退休四五年,去上海靠着儿子生活。他找了好几个人才联系上,便约赵自安再回故地时来他家小聚一次。他还约另一位老同事老金到时作陪,其实是为还玉时在场做个见证。
    在等待赵自安期间,一天黄昏时分,舒老看电视,看到央视《鉴宝》节目展示出一块秦代古玉佩,样子、颜色与他这块非常相似,专家鉴定后估价竟高达千万元,他震惊得目瞪口呆。《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现在“君子”竟成天价商品!他更加急切地盼着赵自安早日来,于是又打电话催问。
    终于,赵自安和老金一同来了。
    舒老便把玉佩递给了赵自安,以谐趣的口吻说:“代你保管了十五年,现在完璧归赵,保管的责任就交给你了。”
    赵自安愣了愣,没有说话,收下了玉佩。
    因为老金在场,舒老没有展开关于玉佩的话题,赵自安也没再提。两人留下吃过饭,便告辞,舒老特意送出小区,直到公交车站。等老金先上了另一路公交车后,舒老把古玉两次鉴定过程和二十万出价,以及央视《鉴宝》中所见,全对赵自安说了。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
    过了些日子,有两个早年被舒老辅导过的作者来看他。他们也都已从报社记者岗位退休,与他最贴心,几乎每月都相约来陪他喝茶聊天。闲谈时,他把还玉佩的事告诉了他们。
    两人都说了敬佩的话。年纪偏小的一个忽然问:“你还给他,他推了没有?”
    舒老说:“没有。”
    年纪偏大的也问:“他该说些感动话吧?”
    赵自安没有说一句与玉佩有关的话。不过舒老没有回答。
    偏小的为舒老鸣不平:“对老师这种高尚的举动竟不当回事了。”
    偏大的也说:“缺点儿礼貌。”
    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还玉时他也曾觉得赵自安欠点儿礼貌,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
    过后舒老冷静下来,又不由反思:古玉本就是他的,何况是好友,怎还在意这些呢?他推与不推,与我要归还的心愿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我在乎的是那点儿客套?
    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
    (有删改)

【问题】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三段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回忆,接下来的几段插叙不仅交代了古玉佩的来历,也使小说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行文摇曳多姿。
    B.“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舒启正归还古玉后的内心感受。
    C.结尾处写到舒启正在两位退休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这有损于他在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
    D.舒启正散步时看到一家古玩店,引出对古玉的初次鉴定;活动时遇到倪臻,引出对古玉的再次鉴定,此情节设置有巧合意味,蕴含了作者的匠心。
    5.小说如何塑造舒启正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以“古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4.C
    C项,“在两位退休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错误,首先,记者并非“挑拨”,小说中只是说“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心里严重不适”也不恰当,小说中说“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没有道理。故选C。
    5.(6分)①在情节的发展中呈现人物形象:“受玉”时随意淡泊;“还玉”过程中大费周章,展现人物的处事稳妥、襟怀坦荡;
    ②心理描写:舒启正因对赵自安欠点儿礼貌感到不适,到冷静、反思,遂“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突出人物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品质;
    ③对比衬托:以友人的较真求恩衬托舒启正的随性洒脱,不拘小节;以“隐隐不适”的心理对比反思后的“惭愧”,突出形象的磊落坦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理解,酌情给分)
    6.(6分)①作为线索,串联全文:小说以古玉为线索,通过叙述受玉一鉴玉一还玉的故事,逐步展开情节。
    ②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既指那块春秋时的古玉佩,又象征着舒启正“温其如玉”的君子之风。
    ③展现形象,揭示主题:小说在对古玉故事的叙述中逐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凸显其美好品质,从而揭示小说主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理解,酌情给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
  • 下一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
  • 【推荐文章】

  • 夜寒独觉

    【原文】 夜寒独觉 杨万里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注]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

  • 感愤

    【原文】 感愤 (宋)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

  • 秦州杂诗(其七)

    【原文】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

  • 定风波

    【原文】 定风波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

  • 寒食雨(其二)

    【原文】 寒食雨(其二) 苏轼 春江欲入户,两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

  • 喜迁莺·宿莺啼

    【原文】 喜迁莺 宿莺啼 唐 冯延巳 宿莺啼,乡梦断,春树晓朦胧。残灯吹烬闭朱栊①,...

  • 【最新文章】

  •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
  • 古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
  • 夜寒独觉
  •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咸阳尉。宰
  • 材料一:网络电视通过宽带互联网以家用电视机
  • 卜白
  •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
  • 没有傅聪,只有音乐
  • 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
  •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
  •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
  • 感愤
  • 秦州杂诗(其七)
  • 刘锜字信叔,德顺军人,沪川军节度使仲武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