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退兵
作者:陈忠实 文章ID:87823 浏览:
【原文】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问题和参考答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借张总督的信交代了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朱先生“退兵”的动机——使古城人民免遭涂炭。
B.小说将朱先生这一形象置于典型环境和尖锐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既有正面呈现,又有侧面烘托。
C.小说中写朱先生反复强调自己“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这种描写符合朱先生不畏权贵、低调淡泊,而又落后于时代的特征。
D.小说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如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为一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
4.C
【解析】A项,信中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的信息,张总督也充分表达了自己诚意,而“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是最能够打动作为“儒子”的朱先生,为民请命,是朱先生决定去帮张总督“退兵”的根本原因。故此项正确。B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艺术的中心。本篇中,对朱先生形象的塑造,既有正面描写,如朱先生的动作、语言等,也有侧面衬托,如次要人物对朱先生进行衬托。既有典型环境,也有矛盾冲突。这些都有助于对朱先生的形象塑造。C项,“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这一细节的反复呈现,一方面是朱先生与张总督保持距离的理由,从而表现出朱先生的不畏权贵和淡泊低调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事实,但是不能主观地推断出朱先生的“落后于时代”。故此项不恰当。D项,小说的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且极具个性。此项分析无误。
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叙事视角运用的特点和作用。(5分)
5.①文中画横线处变“朱先生”为“那人”,是一种有限视角,拉远了叙述者和事件、人物的距离,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制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3分)②更客观地表现了张总督的手下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还暗示了朱先生之所以与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的原因。(2分)
【解析】小说整体是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的,但是这不排除局部的视角变换。画线处的视角与前后文明显不一样,此处,叙述者故意装作对人物身份和事件真相全然无知,造成了一种限制视角的艺术效果。从艺术表现上看,叙述者与事件和人物的关系很远,可以造成一种陌生化效果,它一方面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更有客观性。从小说思想内涵角度看,此处表现了张总督手下的士兵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从而也从侧面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特征,从更深的层次看,这也是朱先生对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的重要原因。用有限视角进行叙述,有利于强化对上述思想内涵的表现。
6.小说选段主要讲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么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6分)
6.①从小说主题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此没有太大关系;②从人物(关系)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形象;③从艺术效果看,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解析】本题答题应从情节、人物、主旨以及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小说中,朱先生之所以去退兵,不是因为张总督的请求,而是为民请命。从情节和人物关系看,朱先生对张总督的关系是重点,这其中当然也有呈现了朱先生其他性格特征,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从艺术效果看,相关情节的留白,尤其是选段标题为“朱先生退兵”,而有关如何“退兵”的情节却一字不提,当然就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给读者留下了更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