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两文,分别概括苏轼是如何调整心态的。
作者:未知 文章ID:88237 浏览:
【问题】
10.阅读两文,分别概括苏轼是如何调整心态的。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吾始至琼州,环视天水,横无际涯,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①中,孰不在岛者?覆②水于地,芥③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时,水涸,蚁径去,见其友,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顷刻间竟化险为夷?念此可以一笑。
(苏轼《试笔自书》,有删改)
【注释】①大瀛(yíng)海:范围最广大的海。②覆:倒。③芥:小草。
【参考答案】
10.在甲文中,苏轼通过欣赏月色、与友人共游于庭,沉浸于大自然的美景,从而转变心境,体会到曲高和寡的悠闲和欣慰。乙文中,苏轼以比喻开导自己,通过“蚁附于芥”的生动比喻,理解到天地辽阔,以宽广的视野看待困境,进而心怀乐观来化解忧愁。
【导语】两篇文言文中,苏轼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和反思人生哲理,调整心态达至豁然开朗。《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月夜欣赏美景,由对孤独的感叹转为与友人共享美好幽静,心情由幽寂转为欣悦,强调有闲情逸趣的重要性。《试笔自书》中,他面对身处孤岛的失落,通过比喻蚂蚁随漂浮的小草困于水中却迅速化险为夷的经历,转而自我开解,领悟生活中困境总会被打破的乐观哲理,化悲为乐。两篇文章共通之处是苏轼的乐观旷达,以及用哲理化解苦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