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
作者:吴国荣 文章ID:88477 浏览:
【原文】
清明追思
吴国荣
清明节作为文化符号的演变千百年来,清明节从哀思的叙发,到形态的形成,又幻化成民族精神价值。在黄河流域,在长江两岸,不断地匡正,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弘扬。她是一幅热烈的世俗画,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熙熙攘攘、你来我往,表现着春的张力,寻找着生的希望。她是一首悠长的抒情诗,像徐志摩(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神情恬然,心花绽放,仰慕着久远,追寻着缅想。她是一曲奔放的通俗歌,像无名氏(陈哲)的《黄土高坡》,气象生动、神情豪迈,思恋着远古,憧憬着未来。
儿时的清明节是美好的记忆,特别是民俗风情方面在儿时的记忆里,清明不仅是“路上行人欲断魂”,更多的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那时,草木吐绿,山花烂漫,菜花引蝶,桃花泛红,杏花斗艳,柳叶戏风,炊烟袅袅。小孩们戏耍着跟着族人,年轻的抬着祭品,大人们扛着铁锨,先祭已经弄不清多少辈份的祖坟,再祭曾祖、祖父母的坟。祭祀完毕,已经是大半上午,吃祭品是早已垂涎的事了。你争我抢,欢愉喜乐弥漫着整个全过程,珍藏为美好的记忆。
离乡背井的时候,清明节是一丝淡淡的乡愁人生如白驹过隙。长大后离开家乡,每当清明临近的时候,总有一缕浓浓的渴望夹杂着一丝淡淡的乡愁慢慢袭上心头,耳畔又仿佛有一种熟悉的乡音在远方轻轻地呼唤,让人无法拒绝而又欲罢不能这是并列的结构,乡愁欲罢不能。儿时的记忆不是越来越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了证明儿时记忆犹新,记性好啊。并渐渐地使我有所顿悟,曾子所谓“慎终追远”,本意是要后人谨慎地为先人送终,并且长远地追思先人的恩德。鲁迅把自己的旧文汇编成册,命名为《坟》,并曾说过,他“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方面是为了埋葬,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留恋。埋葬的是过去,留恋的是过去这个不冲突,但它们都属于生者的情感范畴。在我的感觉里,清明既是对祖先的一种祭奠,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慰藉作者想表达的就是生者站在前者的逝去高度去思考当下的前行意义;既是对儿时的乡情的一种重复,也是对生命或文化的一种传递。因此,无论在哪里,清明时节,我总是要在心里进行默默的遥祭。因为背井离乡和儿时乡下的记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系统变异
现在,几十年工作的熏陶,使我在“知天命”之年,总愿对一些事情做文化的思考。毋须置疑,清明节当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之一,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也是召唤云游在外的人们归乡的情感源头和动力即便人不能到,心也要到。在华夏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教义的基础上,儒家学派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学,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现在更多的是大家、家园、家族的概念。中国人所期望延续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性的生命,而且还是包括了社会性、文化性及道义性的生命。这句话可以作为阅读小说的主题思想轴。对于总结小说主题哪怕是标题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子孙在纪念先祖时,不仅是要追思其生物性的音容笑貌,还要缅怀其慈爱之心、善良之行和功德美名精神价值。并试图能实现父母或祖先在一生中不能实现的某些特殊愿望传承价值,或弥补他们某些重大而特殊的人生遗憾修复价值。清明节为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人士搭建了共同的伦理情感的诉求平台,不论是远在他乡,还是奔忙田间;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住曲陋小巷。于是,成就了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人文情怀、社会和谐、敦亲睦族及敬老行孝的品德风范。“敦亲睦族”也是涉及城乡差异小说的一大主题。“社会性(文化认同感)、文化性及道义性的生命”
价值,在终结角度来看,都是平等的每逢清明之际,总有一些不朽的名字会在我们心头萦绕。我常常思考,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究竟应该怎样来衡量?人生旅途无论多么遥远,每个人迟早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尽头。然而,面对生命的终结,其实是不必忧虑的,因为“死亡是最伟大的平等”,正是在生存中才有了人生那伟大与平庸、崇高与卑微、英名永存与默默无闻的分野,进而才有了上善与否的区别。正是清明节弥合了这种分野,缩小了这种区别。因为祭奠本身就是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我看过好多的碑文,没有一个是否定祖先价值的,反而满篇都是歌功颂德,以及我们自己的遗憾。
【问题和参考答案】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开头,作者用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象地表现了清明的精神价值。
B.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夹叙夹议是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叙述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清明的感受,讨论了清明的精神内涵,表达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C.作者认为清明是祭奠祖先,追忆先人功过得失的重要节日,它能弥合人生那伟大与平庸、崇高与卑微、英名永存与默默无闻的分野,缩小上善与否的区别。“因为祭奠本身就是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我看过好多的碑文,没有一个是否定祖先价值的,反而满篇都是歌功颂德,可见没有过。”
D.作者文章对清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深刻揭示了清明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意义,富于思想性、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5.作者不同人生阶段,对清明的态度和感受怎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答:文章作者写了自己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儿时、长大后离家时,知天命之年(2分),不同的态度和感受:儿时的欢愉喜乐、美好,长大离家后浓浓的渴望和淡淡的乡愁,知天命之年的深刻思考。(3分)
6.“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文本分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6分)
答:清明节经过不断变化,幻化成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是人们祭奠逝者、慰藉生者、维系强烈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让人们更好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之一。(3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了解民族发展历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3分,言之成理就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