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答元珍
作者:欧阳修 文章ID:88982 浏览:
【原文】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领略了当地牡丹盛况,写过《洛阳牡丹记》。洛阳以牡丹花著称。
【问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由“疑”字领起,引出对“疑”字的解释,两句一果一因,显得有波折,不平板。
B.颔联用拟人的手法,着一“惊”字,表现出竹笋在春雷中的惊惶不安,带给人凝重压抑之感。
C.颈联用“归雁”表达思乡之情,继而又用“病入新年”来感慨时光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D.尾联用“不须嗟”发出感慨,与首联的“未见花”相呼应,借以表达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16.本诗以“戏答元珍”为题,请结合相关诗句,谈谈你对“戏”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5.【答案】B
【分析】这道题目考察了诗歌的意象、表现力和感情。B.【表达了春笋在春雨中的惊慌和紧张,带来了一种沉重而又沉重的感觉】,而这一次,却像是一道惊雷,唤醒了大地深处的嫩芽,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做好了发芽的准备。这一次,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慌乱,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紧张和紧张,反而让他感觉到了一丝希望。所以选择B。
16.答案一:这首诗有“戏”,明面上是在说这首诗是一首自娱自乐的诗,但在这首诗中,他却表现出了一种即使被贬,也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第一句是用一种戏谑的语气,讽刺春天不愿到天边去,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这里还没有盛开的花朵,也没有了被贬的郁闷。最后一句,刻意吹嘘自己曾见洛阳最美的芍药,因此对于夷陵之花的迟开,也无须哀叹,一洗前文中“乡思”之“病”之愁,更显示出作者的旷达与旷达。
答案二:这首诗以“戏”为题,看似是一首自娱自乐的诗,但整首诗中,却充满了被贬后的绝望与无奈。第一句话,是因为春天不肯走到天边,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花朵,其实是在表达着自己被流放的孤独和痛苦。最后一句是回忆他在洛阳赏花时的艳遇,以此来夸口,表面上是一副乐观开朗的样子,实际上却是一种对生活的失望和久病思乡之苦。
【分析】这道题目考察了考生对诗词中的重点词句的把握。论点一:“怀疑春风到不了边,二月山没看过花”,用一种戏谑的语气嘲笑着春天不会来,所以这里的二月份还没有开花,一点也没有被贬的郁闷。“积雪下还留着橘子,雷电劈得竹笋发芽”中的橘子和竹笋都让作家产生了“不须嗟”的感觉。本文采用了一种比喻,描写了初绽的积雪覆盖了树枝,而一棵被积雪覆盖的桔树却骄傲地站在了雪地里,在那冰冷的雷声中,它正准备破土而出。作家抓住了这充满特色的春季景象,寓意着春季的蓬勃生命力,寓意着他身处困境之中的廉正和正气,显示了他身处困境时的顽强和对前途的希冀。“曾经是洛阳的花前月下,不问世事。”这句话暗示着他曾经是洛阳的一位官员,他看到了洛阳的著名园林,却没有看到那些盛开的晚花,所以他并不感到遗憾,而是用一种对未来的希望来安慰自己,来安慰自己。这首诗名为“戏”,看似是一首自娱自乐的诗,但实际上,这首诗却显示出了他虽然被贬,但仍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概。二:以“戏”为题,表明这首诗只是一首好玩的曲子,实际上却是他被贬后,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败找借口。整首词首先描绘了荒远镇的春天景色,然后表达了他被贬谪山乡的孤寂和眷眷乡情,然后又说了几句自我安慰的话,似已超然,实则凄婉,显示了作家内心深处的深切痛楚。景物描写新鲜、自然,曲曲折折,情真意切,动人心弦。这首词的第一句是“我怀疑是不是到了天边,二月里还没有看到一朵花”,将“早春”的题目改成了:“夷陵小镇,偏僻,山高水厚,虽是二月份,但春来不了,百花还没盛开。”不仅叙述了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及山城初春的气氛,还表达了作者在深山中的孤独之感。"一句"春风不至边",暗含了作者被贬谪后的沮丧心情,表达了"春风不过玉门关"的哀怨心情。诗中最后两行,看似是在宽慰自己,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他曾经是洛阳的一位官员,看着洛阳最美的园林,看着那些盛开的晚花,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惜的,但其实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一种悲凉,不必叹息,因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他用“未见花”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甚至对政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