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万物终归于尘埃,而尘埃最终将沉寂于一抔黄泥。化土为泥,揭泥为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6日  更新时间:2025年5月26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9156  浏览:

【原文】
    万物终归于尘埃,而尘埃最终将沉寂于一抔黄泥。化土为泥,揭泥为瓦。泥在地下,瓦在天上。一座城,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一方水土。这一片土地,一部分化身为一片瓦,将历史储存在过往之中;一部分顺水而逝,融为人类的一部分养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瓦,生前覆盖大地,生后又重归于土。如此轮回,从一片瓦再到另一片瓦。不管是辉煌的皇宫,还是简陋的民居,都得从地起,即使再高,【都高不过一片瓦,高不过那片坚硬的泥,高不过蓝天之下那泛着青灰的色彩。】
    钢筋混凝土建筑才不过几十年光景,而瓦片发明却是古人智慧凝成。自从有了人类,便需要住所;有住所,就催生了住房。瓦片房顶未产生之前,大多是蓬草、石片房顶。但蓬草房顶太轻,不经风不沐雨;石片房顶太重,上不了高楼;于是才有了这瓦片房顶。瓦片来自泥土,脱胎于泥土,我们住起来才安心,才踏实。就是“居庙堂之高”的庙堂,仍然脱不了一片小小的瓦片束缚,最奢华的也不过是一片琉璃瓦而已。琉璃瓦仍然是瓦,属泥土家族,只不过地位高贵一点罢了。

【问题】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使之“藏之名山”,忍受了人间最大的侮辱。
    B.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三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分为三句?(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生前覆盖大地、生后又重归于土的瓦。”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8.A(A是引用;B是简称;C是强调;D是反语。)
    19.①三个“高不过”形成反复,起到强调作用,同时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咏叹之美。②“坚硬的泥”和“青灰的色彩”虽然都是指瓦,但从质地和色彩两方面表现了瓦的特点,使形象更丰富厚重。
    20.①原文修饰成分独立成句,短句语气简洁有力,节奏明快。②修饰成分后置,起强调作用。强调了人和瓦共有的特点,引起读者对人的生命过程的思考。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残秋下的弦月
  • 下一篇: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 【推荐文章】

  •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原文】 蝶恋花 禹庙兰亭今古路 陆游 禹庙兰亭①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

  •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原文】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菼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

  •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原文】 踏莎行 甲午重九牛山作 [宋]刘克庄①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

  •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原文】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

  • 睡燕

    【原文】 睡燕 (元)谢宗可 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雕...

  •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原文】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

  • 【最新文章】

  •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 万物终归于尘埃,而尘埃最终将沉寂于一抔黄泥
  • 残秋下的弦月
  • 材料一:芯片又被称为微电路、微芯片、集成电
  • 曹褒,字叔通。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其父充
  • 改革开放见证着我国铁路的发展。改革开放加快
  •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 司马池,字和中,自言晋安平献王孚后,征东大
  • 无机材料大师严东升:生而为国
  • 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的形式,它对于原始人的生存
  •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鱼猎为事居乡里见班
  • 红薯飘香
  • 材料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周边
  • 汉字起源于中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