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何为经典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日  更新时间:2025年7月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89907  浏览:

【原文】
    何为经典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认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问题】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引申,就能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参考答案】
    1.A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依据第1段第1.2句判断。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A想“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属于曲解文意。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张冠李戴,“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项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项以偏概全,“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A项,张冠李戴,“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A项“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B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于文无据。D项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答题时,一定要以原文为依据,不要任意扩展。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
  • 下一篇:如意娘
  • 【推荐文章】

  • 如意娘

    【原文】 如意娘① 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

  •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

    【原文】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① 杜牧 芳草渡头微雨时,万株杨柳拂波垂。 蒲根水暖...

  • 放舟蓬莱阁下

    【原文】 放舟蓬莱阁下 戚继光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

  • 晓起

    【原文】 晓起 林景怡① 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 整衣出幽扉,山城漏初断。 微微水...

  • 古剑歌

    【原文】 古剑歌 齐已 古人手中铸神物,百炼百淬始提出。 今人不要强硎磨,莲锷星文...

  • 鹧鸪天

    【原文】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

  • 【最新文章】

  • 如意娘
  • 何为经典
  •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
  • 城市人的压力
  •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 苏轼的故乡观
  • 李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
  • 文本一: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 文本二:林
  • 材料一: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民法典
  •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 运动员体能包含多种要素,①【】,举重主要比
  • 放舟蓬莱阁下
  • 文本一:赵南柱《老橡树的歌》 文本二:《老橡
  • 材料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可以包括一切经
  •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