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宝物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9日  更新时间:2025年7月29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90294  浏览:

【原文】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可能是以前鉴定有误啊,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它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

【问题】
    (1)(5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6分)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小说上下文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3)(6分)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8分)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要点: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送陈章甫(节选)
  • 下一篇:“布鞋院士”李小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 【推荐文章】

  • 送陈章甫(节选)

    【原文】 送陈章甫(节选)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

  • 贼平后送人北归

    【原文】 贼平后送人北归[注]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

  •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原文】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

  •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

    【原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

  • 舟中晚起

    【原文】 舟中晚起 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

  • 谢寺双桧

    【原文】 谢寺①双桧②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

  • 【最新文章】

  • 宝物
  • 送陈章甫(节选)
  •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
  • “布鞋院士”李小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 中国古代的天文
  • 贼平后送人北归
  • 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元光六
  • 材料一: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
  •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
  • 桑叶青青桑葚紫
  • ①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为周礼
  • 材料一:绿色食品生产是当今世界一项新兴产业
  •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 11.阅读下列四则文字材料,就你感受最深的一
  •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