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井荣《蒲公英》赏析、原文
作者:壶井荣 文章ID:5341 浏览:
【赏析】
壶井荣(1900~1967),是一位日本女作家,她的《蒲公英》用优美、清新、细腻、抒情的笔调,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重大主题。
我们可以多角度来解读《蒲公英》所具有的关。《蒲公英》看上去是随手写成的,一个战后被作家收养的孤儿和院子里随处生长的蒲公英,这是两个距离遥远的事物,可是他们内在的世界却是可以互通的,蒲公英强韧的生和小儿子失去双亲的凄苦的活,是那么相似。壶井荣说:我要对这战争留给我家的两个礼物,喊出无声的呼唤……蒲公英、小儿子、战争悲惨的历史,这三者自然地融合起来,使《蒲公英》成为在时间面前不会感到羞愧的文字。
本文构思巧妙,把三个片段集中地组织在一个场面之中,并用表现儿童情趣和反映生活的童谣贯穿首尾;写蒲公英和写那个小儿子,结合得非常贴切。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尺水见波澜,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学习过程中,要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作者能够自如运用这种手法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1.善于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开掘,挖掘出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2.善于筛选,去粗取精。社会生活是纷繁芜杂的,而文章也不是事无巨细,优劣好坏一律都写,而是要认真提炼,取其精华,“吹尽黄沙始到金”。3.善于想象联想,赋予新的内涵。它可以使写作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由平淡到神奇。
【原文】
蒲公英
壶井荣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
村里的孩子们一面唱,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甫”的一声把茸毛吹去。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
蒲公英的茸毛像蚂蚁国的小不点儿的降落伞,在使劲吹的一阵人工暴风里,悬空飘舞一阵子,就四下里飞散开,不见了。在春光弥漫的草原上,孩子们找寻成了茸毛的蒲公英,争先恐后地赛跑着。我回忆到自己跟着小伴们在草原上来回奔跑的儿时,也给小儿子吹个茸毛给他瞧瞧: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
小儿子高兴了,从院里的蒲公英上摘下所有的茸毛来,小嘴里鼓足气吹去。茸毛像鸡虱一般飞舞着,四散在狭小的院子里,有的越过篱笆飞往邻院。
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
我爱它这忍耐的坚强和朴素的纯美,曾经移植了一棵在院里,如今已经八年了。虽然爱它而移植来的,可是动机并不是为风雅或好玩。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吗?那是多么悲惨的时代!一向只当做应时野菜来欣赏的鸡筋菜、芹菜,都不能算野菜,变成美味了。
我们乱切一些现在连名儿都记不起来的野草,掺在一起煮成吃得碗都懒得端的稀粥来,有几次吃的就是蒲公英。据新闻杂志的报道,把蒲公英在开水里烫过,去了苦味就好吃的,我们如法炮制过一次,却再没有勇气去打来吃了。就在这一次把蒲公英找来当菜的时候,我偶然忆起儿时唱的那首童谣,就种了一棵在院子里。
蒲公英当初是不大愿意被迁移的,它紧紧趴住了根旁的土地,因此好像受了很大的伤害,一定让人以为它枯死;可是过了一个时期,又眼看着有了生气,过了二年居然开出美丽的花来了。原以为蒲公英是始终趴在地上的,没想到移到土壤松软的菜园之后,完全像蔬菜一样,绿油油的嫩叶冲天直上,真是意想不到的。蒲公英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似的姿势的吗?
从那以后,我家院子里蒲公英的一族就年复一年地繁殖起来。
“府上真新鲜,把蒲公英种在院子里啦。”
街坊的一位太太来看蒲公英时这样笑我们。其实,我并不是有心栽蒲公英的,只不过任它繁殖罢了。我那个儿子来我家,也和蒲公英一样的偶然。这个刚满周岁的男孩子,比蒲公英迟一年来到我家的。
男孩子像紧紧扒住扎根的土地、不肯让人拔的蒲公英一样,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这个“蒲公英儿子”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战争从这个刚一周岁的孩子身上夺去了父母。我要对这战争留给我家的两个礼物,喊出无声的呼唤:
“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
我怀着这种情感,和我那小儿子吹着蒲公英的茸毛: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