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季梁谏追楚师

发布时间:2012年9月10日  更新时间:2024年5月30日
作者:左丘明  文章ID:5621  浏览:
【原文】
    季梁谏追楚师
    左丘明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译文】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大夫薳章求和,驻军在瑕地等候消息。随国人派一位少师主持和议。斗伯比对楚王说:“我国在汉水以东不能得志,这种局面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充军队,装备武器,用武力压制小国,小国则由于害怕而联合起来图谋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国家,随国最大,随国一骄傲,必定轻视周围的小国。小国脱离随国,符合楚国的利益。随国的少师很自大,请摆出老弱士卒给他看,以助长他的骄傲。”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在,这个办法有什么用?”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着想,少师是会得到他们国君的宠信的。”楚王就撤去精锐军队和装备,而以老弱士卒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准备答应他。季梁拦阻随侯,说:“上天正授予天命给楚国,楚军做出的软弱姿态,大概是要引诱我们。君王急什么呢?下臣听说过小国能抵抗大国,是由于小国有道而大国邪恶。所谓道,就是对百姓忠心,对神灵诚信。在上面的人想到有利于百姓,这就是忠心;祝史用真实的言辞祝祷神灵,这就是诚信。现在百姓挨饿而君王满足私欲,祝史假报功德以祭告神灵,下臣不知道这样的小国怎能抵抗大国。”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畜都很肥壮,祭祀的谷物也都丰盛齐备,怎么不诚信?”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教养好百姓,然后尽力奉神。所以祭祀时奉献牲畜祝告说:‘又高大又肥壮’,是说百姓的财力普遍富有,饲养的牲畜高大肥壮,繁殖很快,不生疥癣之类的疾病,各类良种应有尽有。奉献谷物祝告说:‘谷物又洁净又丰富’,是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妨碍农事,百姓和睦,年成富饶。奉献甜酒祝告说:‘米又好,酒又香’,是说上上下下都有美好的品德,而无违背德行的念头。所谓芳香远闻,不单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没有邪恶之心。所以要提倡致力三时,推行五教,亲近九族,以此来虔诚地祭祀宗庙鬼神。这样一来,百姓和睦,神灵也降福给他们,因此事情一做就能获得成功。现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虽然自己祭祀丰盛,又能有什么福分呢?君王姑且治理好政事,同时亲近同姓的兄弟国家,也许可以兔于患难。”随侯害怕,就着手治理政事,楚国遂不敢进攻。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贤者以其昭昭
  • 下一篇:任光禄竹溪记
  • 【推荐文章】

  • 板桥诵书

    【原文】 板桥诵书 《郑板桥集》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

  • 刻舟求剑

    【原文】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

  • 童区寄传

    【原文】 童区寄传 柳宗元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

  • 学记

    【原文】 学记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

  • 邶风·静女

    【原文】 邶风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 师说

    【原文】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 【最新文章】

  • 贤者以其昭昭
  • 板桥诵书
  • 北人学没
  • 洛阳布衣
  • 五蠧
  • 谋攻
  • 察传
  • 和氏
  • 察变
  • 原毁
  • 臧僖伯谏观鱼
  • 宋玉对楚王问
  • 司马错论伐蜀
  • 游峨眉山记
  • 子革对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