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古典之殇①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3日  更新时间:2024年5月27日
作者:王开岭  文章ID:12206  浏览:

【原文】
    古典之殇①
    王开岭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
    (2)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吧。可现在的孩子们呢?当他们捧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雪花大如席”时.他们的情感体验是苍白的。而未来的孩子,该不会把头探进冰箱里去体验雪滋味吧?
    (3)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4)立在常年断流的黄河岸边,满目是干涸及河床爆裂的景象。感受到的是缺水的焦渴和唇燥的干燥。面对此情此景.今天的孩子又如何模拟得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之势?又怎能打捞起一千年前太白心中的那份感动与豪迈?现在的孩子,除了怀疑古人的夸张与信口开河外,是否会得出“文学就是扯谎与胡扯”的结论呢?
    (5)有时候想,今天的少年人可真够不幸的。
    (6)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吧——
    (7)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脆音琅琅;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苦何等难为的遥想啊!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晓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不是悲怆是什么!
    (8)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意味着生存资源之一的自然风物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在不久的未来,那些对大自然丧失原始记忆和想像力的孩子.最终将对那些古典美学价值彻底地“不知所云”、“如盲摸象”。
    (9)总之.古典场景的流失,意味着未来甚至包括今天的阅读中,将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难道人类不应为此悲痛吗?
    (10)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撤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追远的绝版?那沾有她们最后体温的文学辞章。既属不朽之经典,更是幽怨的悲歌……你,听到邢哭声了吗?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在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为这些素朴的句子所传递的美丽而泪流满面。内心更有一份隐隐作痛。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不属于我们了。
    (12)今天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我们已经,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哀悼吗?(略有删改)
    【注释】①殇:原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问题】
    6.阅读(6)-(7)两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尴尬”一词的含义。(4分)
    7.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4分)
    原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撒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
    改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
    8.本文“古典之殇”中的。“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上文内容从两个方面具体回答。(4分)

【参考答案】
    6.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
    7.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一是运用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更具震撼力;二是运用反问句式,情感更加强烈,提醒人们去深刻思考与反省;三是运用贴切的比喻,形象描述了各种古典场景流失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四是用了“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
    8.寄托了作者对古典场景流失,以及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的悲痛之情;还有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的哀悼之情。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瓯越大地
  • 下一篇:惟有少年心
  • 【推荐文章】

  •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原文】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头白眼花...

  •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原文】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

  • 念奴娇·重九席上

    【原文】 念奴娇 重九席上① 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

  • 行路难五首(其三)

    【原文】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

  • 不遇咏

    【原文】 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

  • 汉南春望

    【原文】 汉南春望① 薛能 独寻春色上高台,三月皇州驾未回。 几处松筠烧后死,谁家...

  • 【最新文章】

  • 雨说(节选)
  • “共享书店”:形式不重要,好坏交由市场
  •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
  •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 农耕社会,手工艺在长期劳动中产生,实用性是
  • 陈懋,寿州人。初以舍人从军,立功为指挥佥事
  •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 霞光灿烂的早晨
  • 不遇咏
  • 从文明存在的本质性特征来看,文明的异质性是
  • 材料一:从历史上看,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
  • 焊花
  •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
  • 汉南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