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惟有少年心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3日  更新时间:2024年5月27日
作者:昝圣骞  文章ID:12207  浏览:

【原文】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略有删改)

【问题】
    9.阅读原文(4)-(10)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3分)
    (1)【    】    (2)【    】    (3)敬畏红字    (4)【    】
    10.阅读第(5)段,用原文句子回答画线句中。“我”一连串的翻书动作为什么如此细腻与温柔。(3分)
    11.结合语境品析第(7)段中。“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4分)
    12.为什么。“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4分)
    13.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参考答案】
    9.勤做笔记    当众朗读    画简笔画
    10.因为“我”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
    11.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12.因为“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找到了一种创作的快乐,给枯燥的读书生活带来了乐趣。或:因为“我”能忙里偷闲,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偷偷找乐,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13.因为“我”失去了儿时的天真,失去了少年的期盼与梦想,失去了孩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所以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就无从寻觅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古典之殇①
  • 下一篇:送友人
  • 【推荐文章】

  •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原文】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头白眼花...

  •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原文】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

  • 念奴娇·重九席上

    【原文】 念奴娇 重九席上① 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

  • 行路难五首(其三)

    【原文】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

  • 不遇咏

    【原文】 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

  • 汉南春望

    【原文】 汉南春望① 薛能 独寻春色上高台,三月皇州驾未回。 几处松筠烧后死,谁家...

  • 【最新文章】

  • 雨说(节选)
  • “共享书店”:形式不重要,好坏交由市场
  •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
  •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 农耕社会,手工艺在长期劳动中产生,实用性是
  • 陈懋,寿州人。初以舍人从军,立功为指挥佥事
  •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 霞光灿烂的早晨
  • 不遇咏
  • 从文明存在的本质性特征来看,文明的异质性是
  • 材料一:从历史上看,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
  • 焊花
  •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
  • 汉南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