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眠
作者:唐庚 文章ID:17354 浏览:
【原文】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赏析:
首联领起全诗,语意淡白,却又韵味十足,虽未写“醉”,却处处显出意境苍茫、神态优游的“醉”意。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颔联笔锋一转,由宏大转向微观,转而写个人生活中“余花”与“好鸟”。春意阑珊,花已凋残,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打破了山间的静寂,也并不妨碍诗人午后酣眠。诗人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
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的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
尾联与首联呼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一语双关:“筌”通“诠”,“忘筌”即“忘言”;“忘筌”又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句中不见“失”的遗憾,只有“得”的欢欣。
本诗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后人常用“山静似太古”来形容群山环抱,一片寂静;用“日长如小年”来形容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长日漫漫,好像是在一年一样,形容白昼时间很长。
【问题和答案】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诗)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B级。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说明这句子含意,要注意三个点:一是“太古”的含义,词典中解释为“远古,上古时代”,也有的词典进一步引申“指一种寂静或荒凉的原始氛围”。二是“太古”的特征——“静”,这可能是难点,因为大多考生没接触过“太古”一词,不过从全句看已有暗示,由“似”可知“山”与“太古”有相似点即“静”。三是写“太古”之“静”的目是什么,是为了衬托“山”之“静”。解决这些,含意就不难得出。
【点评】本题的审题要关注“含意”与“含义”的区别,篇幅有限,这里不展开。如设问为“说明……含义”,答为“山像太古时那样幽静”就不能算错,只要将原句翻译一下就可以了;设问为“说明……含意”则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要联系丰富的内涵、丰富的表现力等作答,本题提供的答案似过于简单。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两句诗叙述两件事,表达两种心境。第一句“世味”应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门常掩”表明对“世味”的厌恶,联系[注]可知,其实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第二句“时光”应是盛夏时光,“簟”是竹席,酷暑难耐的盛夏时光,诗人醉卧竹席,已感到非常地适宜,其实是心清自然凉,正是诗人闲适、恬淡心境的写照。
【点评】这题比较简单,考生容易上手。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要注意三点:一是审清古人评价语的内涵,题目中已说得很明白: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二是围绕“平淡”与“激烈情感”,从诗中找出相关词语。三是紧扣“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的观点,运用找出的相关词语进行分析、说明。
【点评】所给答案让人费解,似乎答非所问。“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入。应该这么作答: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