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苦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5年1月29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3日
作者:侯军  文章ID:20292  浏览:

【原文】
    苦的感悟
    侯军
    ①在人类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的,因而最具哲学意义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叫“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
    ②然而,苦的复杂性却正在于此:在某些时候,苦确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更有些时候,人们竟然视苦如命——君不见人类从古至今最嗜好、最痴迷的三大饮料,就全都是“苦水”:咖啡是苦的,可可是苦的,位居世界饮料之冠的茶,同样是苦的。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③与苦相对的是甜。人们对甜的接近也近乎是天生的。哪个孩子不喜欢吃糖?哪个婴儿吃药时不送之以甜水?人们语言中的甜字也总是作为苦的对应物而出现的,如“苦尽甘来”“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等等。可是同样令人不解的是,当人们走向成熟之后,对甜的东西却会逐渐疏远。这种苦与甜的二律悖反①,不是很值得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探究一番吗?
    ④倘若扩及人类的精神活动,这种甜与苦在认知上的二律悖反则更加明显。美术家们一向把那些格调不高、浅薄媚俗的画作贬之为“甜”。记得一位艺术理论家曾发表过这样高论:“一个欣赏者,当其刚刚入门,还不具备够水准的审美眼光时,他往往喜欢甜俗的东西,就像一个婴儿偏爱加糖的牛奶;一旦他的鉴赏力提高了,审美口味也会随之改变,对那些看上去有些丑、有些怪、又苦又辣的作品,他会因其耐人寻味而产生共鸣和好感,这就像成年人舍去糖水、牛奶,转而喜欢咖啡和苦茶一样。”
    ⑤甜能给人带来瞬间的愉悦,但来得快去得也快,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苦中的滋味却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出真味,仿佛青橄榄的苦涩。其实我们的人生之旅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你在人生路上跋涉了一段之后,回眸望去,是否一如曹孟德诗中所谓“去日苦多”呢?同样的,当你在人生的深秋黄叶中漫步遐想,凡是昔日品味过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痛苦,如今都已变成了久酿的陈酒,于苦涩之中充溢着人生的甜蜜和醇厚。你会觉得,倘若当年未曾体验那些痛苦,你的人生将是何其苍白,何其平淡!
    ⑥如此说来,苦之况味其实并非人的天敌,因为有了痛苦,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精神才变得坚韧敏锐。有鉴于此,我们也才会有勇气承受痛苦,甚至享受痛苦!
    注解:①二律悖反:例如: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空间上是无限的。
    论证了这两个论点的正确性,而它们又是截然对立的,这就形成了二律悖反。

【问题】
    11、第①段中划线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    】(人名);第⑤段中划线的“曹孟德”是《观沧海》的作者【    】(人名)。(2分)
    12、(1)第②段加点的“这”指的是【    】(3分);(2)第③段加点的“二律悖反”在文中指的是【    】(3分);(3)第④段引用一位艺术理论家的高论的目的是【    】(3分)
    13、作者对苦的感悟是【    】(3分)
    14、作者还认为“苦更多的时候乃是人类相伴相随、须臾不可分离的诤友(“诤友”是能直言规劝的朋友)”,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试举一例。(5分)
    是否同意【    】;【    】。

【参考答案】
    11.(计2分,各1分)孟子,曹操
    12.(1)(3分)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但又往往视苦如命。或:在某些时候,苦确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更有些时候,人们竟然视苦如命。(2分)只答视苦如命。(1分)只答苦的复杂性,没有具体解说。(0分)人类从古至今最嗜好、最痴迷的三大饮料,就全都是“苦水”。
    (2)(3分)人们对甜的接近也近乎是天生的(人们小时候喜欢甜的东西),当人们走向成熟之后(长大以后),对甜的东西却会逐渐疏远。
    (3)(3分)一个人对苦与甜的感受也可以显示其审美价值。
    13.(3分)苦之况味其实并非人的天敌,因为有了痛苦,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精神才变得坚韧敏锐(多答本句的后面一句不扣分)
    14.(计5分,答“是”“否”1分,例子正确3分,语言表述1分):同意——要写出通过“苦”的事例使自己明白了什么较为深刻的道理(吃一堑,长一智)。意思相近即可。
    不同意——可以写通过“苦”的事例使自己没有明白什么较为深刻的道理(吃一堑,没长一智)。也可以写不是“相伴相随”“须臾不可分离”的,因为人生不总是“苦”的。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陆绩怀橘
  • 下一篇:坐在最后一排
  • 【推荐文章】

  • (甲)钱塘湖春行 (乙)天净沙·秋思

    【原文】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原文】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

  • 春夜洛城闻笛

    【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 山居即事

    【原文】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

  •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原文】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

  • 近乡情更怯

    【原文】 近乡情更怯 ①故乡,是我永远无法忘怀、也不敢忘怀的。 ②那个山村,很小。...

  • 【最新文章】

  • 快递
  • 登岳阳楼
  •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
  • 林黛玉的教学艺术
  • (甲)钱塘湖春行 (乙)天净沙·秋思
  • 科学家认为,手是使人能够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
  •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节选)
  • 一件小事
  • 人脸识别技术的新发展
  • 体内的小人
  • 朋友四型
  • 手:最完美的工具
  • 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①,号人屋。“人屋”者
  •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