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作者:未知 文章ID:20303 浏览:
【原文】
最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夺人眼目,有人说这个标题读来感觉“给力”,也有人说权威媒体这么遣词造句不够严谨,但这并不影响“给力”成为更热的流行语。无疑,包括网络热字、热词和热语在内的流行语正“给力”人们的现实生活。
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它丰富着汉语的表现力。比如,这几年流行的“晒”字,它源于英语的“share”,最早是一名英国的旅游爱好者将自己的旅行趣闻发在网上与人“share”,引来众多网友跟帖,“share”就此开始流行。在我国,北大一名副教授在其博客上公布工资条后,网友们纷纷学他“晒工资”、“晒奖金”等,有了新含义的“晒”因此步入了流行语的行列。而后,人们“晒”的事物种类越来越多,从有形的收入、固定资产,到无形的回忆、计划,甚至伊朗政府公布拥有核技术,也被网民表述成“‘晒’核”。细想想,我们实在很难在汉语中找出另一个词来替代这个鲜活的“晒”。流行语最为迅速、最为活跃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就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指出语言对社会有依附性,即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1977到1980年间我国集中出现的流行语“拨乱反正”、“党纪国法”、“平反”、“冤假错案”等等,就如实反映了那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流行语依存于社会,最大可能地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普通民众的心理感受和诉求。比如“山寨”一词,最初源于香港,专指一些不正规的产品,是“不正宗”、“不正统”的意思,最先进入公众视线的是“山寨手机”,之后出现了“山寨建筑”、“山寨春晚”等系列衍生品,人们也渐渐把“山寨”等同于“盗版”和“侵权”。但对“山寨”的解读不限于此,有人解释“山寨”是一种向奢侈品的妥协,是追慕虚荣的表现形式,有人认为“山寨”闪耀着草根阶层的智慧,由此衍生出的“山寨现象”、“山寨文化”甚至成了颇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命题。正是因为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产生了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这大大增加了这些词语的意义张力,使流行语更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中。
【问题】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用了“给力”二字,这引起人们争议,“给力”迅速成为了热门流行语。
B.文章介绍一名英国旅游爱好者与人“share”自己的旅行趣闻,从音、义两个方面说明了“晒”字的起源。
C.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很高,传播广泛,丰富了汉语语汇,折射出时代变化,蕴含着超乎语言本身的意义。
D.人们对同一流行语的解读会因立足点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理解截然相反,但这并不会削弱流行语的表现力。
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流行语是怎样“给力”人们现实生活的。(5分)
【参考答案】
14.(3分)B
15.(5分)
流行语丰富了语汇的意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流行语迅速、活跃地反映社会变化;流行语表达普通民众的心理感受和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