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作者:未知 文章ID:21273 浏览: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问题和参考答案】
9.解释下面加点(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
(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3分)
此句用比喻手法形象传袖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诱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2.有人说,“闲人”二字揭示了苏轼被贬之后的消沉,因此,此文乃苏轼宣泄其满腹牢骚之作。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4分)
不认同。作者虽然被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不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纵观全文,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的赏月情趣,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一个空明澄澈、亦真亦幻、赏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其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