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感动
作者:徐怀谦 文章ID:23729 浏览:
【原文】
害怕感动
徐怀谦
一个六十多岁的北京老太太天天骑着小三轮车给别人送桶装水。体重只有80斤的她,抱着约50斤重的水桶,爬坡上楼地把桶装水送到用户家中。她的腿上、手臂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那是送水时从楼上连人带桶滚下来摔伤所致。有些用户不忍心让老太太送水就要求退订,老太太哀求说不要这样,因为大家都不订她的水,她就会失去这份工作,也就会失去每月500元的活命钱。
老太太之所以如此卖命,是因为一家的重担都在她肩上——老伴患重病,两个儿子,大儿子因车祸撞伤肾脏,小儿子是残障,孙子是弱智。老两口虽有退休金,但远远不够支付一家的生活及治疗费用。
事迹在电视台播出后,很多好心人给老太太送钱送物,说他们不是可怜老人,而是被她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所感动。
其实,这样的感动每天都在上演,只是这位老太太碰巧上了电视而已。同样幸运的还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扶贫助教的歌手丛飞等,因为媒体的报道,他们的命运多少有所好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心酸。
去年初冬的一天,寒风已经有些刺骨了,我在单位阅报栏的玻璃窗前读到这样一则寻人启事,大意是说一位在北京某建筑工地打工的外地农民于日前走失,希望见到者与工地方面联系。我看了一眼附在上面的身份证复印件,一算年龄,这位农民工已经71岁了。七十多岁的老农为了生计,还要背井离乡来打工,不能不让人唏嘘不已。我在想:他有怎样一个家庭,是儿女不孝还是生活所迫?他的走失是一时迷路还是精神有问题?带着种种疑问,有好几天我都觉得失魂落魄。
无可否认,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有贫有富,这些都可以理解,可是,要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要让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还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总有点说不过去吧?“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如此古老的社会理想,为什么在今天看来还是显得那么渺茫?所幸,领导高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要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很好,就先从城乡医改做起,从最低生活保障做起,让每一个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都能够健康而有尊严地活着吧!
收到刚寄来的一本杂志,上面一篇文章写一个中国人在国外遇到车祸,拨打交通事故电话后,不出三分钟警察就过来了,随后就是救护车。因为车子要送到维修厂去,警察当场指派给他一辆车,在自己的车子修好前,可以一直开这部车。后来医生发现咱们这位同胞需去医院做检查,还是那位警察开车把他送到医院,忙前忙后地给他挂号,还帮他垫付了钱——当然这钱以后保险公司会赔。读了这个故事,我真的很感动。这是纯粹的感动,没有任何附加因素的感动,让人幸福的感动。
【问题】
1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鳏】寡孤独( )
【垫】付( )
13.“其实,这样的感动每天都在上演”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4.北京老太太、丛飞、洪战辉他们都饱含辛酸,但作者为什么说他们“同样幸运”呢?(2分)
15.老太太的例子已足够感动,但作者为什么还要举七旬农民工的例子呢?(2分)
16.作者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应该达到怎样的生活标准?(2分)
17.作者在尾段举国人在国外遇车祸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2分)
18.你怎样理解题目“害怕感动”的深义?(2分)
19.请你举一个“纯粹的,没有任何附加因素的感动”的例子,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2.(guān)(diàn)
13.过渡从上文老人令人感动的事例转到作者辩证的分析。
14.作者意在说他们因媒体的报道而使自己的命运多少有所好转,像他们一样不幸又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有很多,只是他们没有被报道的幸运。
15.证明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故事让人感动,并引出下文的议论。
16.让每一个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都能够健康而有尊严地活着。
17.我们的感动附加了太多的因素,而人家的感动是没有任何附加因素的。
18.因为感动背后有太多的附加成分,引发了太多的思考,暴露出社会体制,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害怕感动。
19.自圆其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