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林黛玉的教学艺术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1日  更新时间:2024年10月17日
作者:夏元明  文章ID:25672  浏览:

【原文】
    林黛玉的教学艺术
    夏元明
    大凡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即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导游。他们在引导学生进入艺术殿堂的过程中,既不故设屏障,把学生堵在大门之外,也不一味褒扬,令学生一开始便固步自封,他们总是拨云散雾、探幽发微,使学生时时有获得新知的喜悦,始终保持浓厚的求知兴趣,一步一个脚印地攀上艺术的巅峰。
    林黛玉就是这样的一位好老师。她教香菱学诗,并不像宝钗教惜春画画儿那样,先讲一通深奥的大道理,而是以极其平淡的语气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既介绍了作诗的一般常识,又消除了初学者神秘恐惧的心理,一下子把香菱引进门来。而当香菱认识到“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时,黛玉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因势利导地告诉香菱:“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进一步强调了“立意”“意趣”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把香菱引向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不仅在诗歌理论的讲解上是如此,在阅读鉴赏方面,黛玉同样贯彻了启发诱导的原则。香菱按照黛玉的布置读了王维的五言律诗后,有了心得体会,想说给黛玉听听。黛玉马上予以肯定,并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鼓励香菱说出自己的见解来。当香菱讲了一通王维诗“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话后,黛玉又启发她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使香菱完成由抽象到具体的过渡。当香菱极赞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余”字“上”字如何用得妙时,黛玉又随机介绍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句,让香菱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艺术的自然真率。黛玉的这些做法,的确有种“曲径通幽”的美妙,说它是“艺术”,一点也不过分。
    与黛玉相较,宝钗和宝玉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有些逊色了。宝钗是“彻底否定派”,香菱瞑思苦想地写了一首诗,满怀期望地请她指教,她却一句“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当头一盆冷水,将其一棍子打死了。宝玉是“全盘肯定派”,听了香菱几句读诗的体会,就喜得手舞足蹈,大叫“‘三昧’你已得了”,根本不需要再看诗。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选自《湖北教育》)

【问题】
    15.最能概括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的教学艺术。
    B.林黛玉的教学贯彻启发诱导的原则。
    C.林黛玉的教学不是彻底否定派。
    D.林黛玉的教学不是全盘肯定派。
    16.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5分)
    ⑴第二自然段说林黛玉“把香菱引向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这个“新的艺术境界”指的是什么?(2分)
    答:
    ⑵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为什么还要举宝钗和宝玉教学的例子?(3分)
    答:
    17.下面这首唐诗,属于林黛玉所说“两副对子”的一项是(2分)
    ①国破山河在,②城春草木深。③感时花溅泪,④恨别鸟惊心。⑤烽火连三月,⑥家书抵万金。⑦白头搔更短,⑧浑欲不胜簪。(选自杜甫《春望》)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①②⑦⑧

【参考答案】
    15.(3分)B
    16.(5分)
    ⑴(2分)答:诗歌创作第一立意要紧。或:写诗第一要讲究立意。
    评分标准:抄写下面内容的,给1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进一步强调了“立意”“意趣”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⑵(3分)答:
    17.(2分)B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
  • 下一篇:讲究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