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发布时间:2016年5月4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0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29614  浏览:280

【原文】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①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②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③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④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⑤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⑥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⑦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挫折与痛苦滋润的花迟早也会枯萎。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问题】
    17.认真阅读选文,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通过两种人生的选择提出本文的论述话题: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痛苦;第②—⑤段从正面论述,用【    】和【    】的事例提出: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第⑥段从反面论述,提出【    】;第⑦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18.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9.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的经历可以证明本文论点,请用简练的话概括在下面。(3分)

【参考答案】
    17.(3分,每空1分)苏武北海牧羊
    昭君出塞
    一次挫折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18.(2分)举例论证(1分),用苏武北海牧羊的事例具体论证论点:用奋斗的英姿与挫折对抗的人生才是辉煌的,使论述更有说服力(1分)。
    19.(3分)答案示例: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岳飞抗金精忠报国等。(能概括历史上面对挫折困难而上的人物事情即可得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暑假我和儿子到西安旅游。为了游玩方便,我准备包辆车。在西安
  • 下一篇:向每一个方向微笑
  • 【评论列表】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