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俗气
作者:尹荣方 文章ID:31884 浏览:
【原文】
论俗气
尹荣方
⑴什么叫俗气?譬如一个大男人,脖上一根粗项链不算,手上另戴三个金戒,我们就觉得俗气。从前儒家的意见,只重富利,就是俗人。此人挂金戴金,不就是炫富重富,不是俗人又是什么?
⑵一味重富炫富,即显俗气,则节庆祝语之“恭喜发财”、“大富大贵”之类,非俗气而何?今神州滔滔者皆是此类话语,则我们不能不说,现在的俗气,已如被污染的空气,浓烈而无处不在,使人欲避而不能了。
⑶中国有句古话“移风易俗”,风俗不必皆是良俗,不良的风俗应该移易,如舌尖上的浪费要移,无节制的乱放鞭炮要移,惟富利是尚的“恭喜发财”的习俗也要易也。
⑷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黄山谷也说:子弟诸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苏、黄前辈,谆谆以俗为戒,此中意味,耐人寻思。
⑸常有学生问我:老师,学古文有什么用呢?对这样的问题,我又能作何回答呢?想起从前希腊的欧几里得教授学生几何,有一学生做了几道几何题后问他,我学了这些有什么用呢?欧几里得就叫来一个奴隶说,去拿两角钱来给这小子,因为他是一定要用他所学的东西来赚钱的。
⑹不能超越利害去学习,像欧氏的弟子那样的功利者,在我们这里更是比比皆是,多如牛毛的。还是用儒家的说法,俗人还意味着“不学问,无正义”,有意思的是,儒家把好学、追求学问看成不俗的表现,与古希腊人的意见不谋而合。而今到处讲功利,金钱权位至上,哪里还存好学的精神呢?柏拉图曾说,好学是希腊人的特性,正好像好货是腓尼基人与埃及人的特性一样。假如柏拉图活到今日,关于中国人的特性,他会如何说呢?
⑺我们可以说,荀子、苏东坡、黄山谷等人的不俗,还表现在他们的求道、求学问包括“游于艺”之中的。苏、黄他们之求道、求学问包括“游于艺”绝少今人那样的功利企望,所以他们视学问、诗文、书画为身心之物,须臾不离。对于苏黄“惟俗不可医”之说,有人提出只有读书可医俗,或也是从求道求学求艺着眼的吧。
⑻然而我们常听人发问,艺术有什么用呢?这类人进而更会发问,真理有什么用呢?道德有什么用呢?日本诗人荻原朔太郎说:“如果点数鱼篓子里的鱼,便能计算出渔夫一天的意义来,那么人生完全可以看作实利的东西。根据事物的完成结果来评判事物的本来意义,全然属于功利性的思考。而另外一种思考则相反。那一类懒惰的天才,是如何在其慵散中无为地度过一生的?隐居的孤独者的冥想,像昏暗墓地上燃烧的磷火,消失于空旷的无风草原。啊,有谁可曾望见。”
⑼假如世上全是功利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设想这个世界是何等乏味。功利的人生又是何等的无趣。此所以古人要慨叹“俗氛弥漫,教人难以况味”了。
⑽而古人论不俗,更强调“临大节而不可夺”,坚持操守与正义。不俗者也就是孔子指出的能讲点真话、人话而绝不是依违两端、模棱两可的“乡愿”,孔子最痛恨乡愿,因为他们同乎流俗,合乎浊世,不分是非,唯唯诺诺,左右逢源,被认为“好人”,称誉乡里。孔子有取于狂狷,对乡愿却斥为“德之贼”,认为他们是人类品德中的败类。乡愿越多,说明这个社会的风气越成问题,这样的俗气俗氛,较之重钱重权之风,尤为恶浊,尤须我们痛视并努力匡正之也。
【问题】
17.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
答:▲
▲
18.在作者看来,“俗”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这种精神实质有何负面影响呢?(4分)
答:▲
▲
19.文章第(4)节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
20.联系课文,你认为作者眼中的“俗”可不可以医?若可医,又当如何医?(4分)
答:▲
▲
21.孔子斥责的“乡愿”具体指什么?请联系生活谈谈你对“乡愿”的看法。(6分)
答:▲
▲
【参考答案】
17.对于俗气,我们应当痛视并努力匡正。或我们要去除俗气。意思答对即可。(4分)
18.(1)功利性思考是俗的精神实质(核心)。(2分)
(2)假如世上全是功利性的思考,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乏味,我们的社会风气是多么的恶浊,我们的人生又是何等的无趣。意思差不多即可。(2分)
19.运用引证(或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告诉人们要以俗为戒,在生活中要避俗,否则将无法医治。进而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我们要去除俗气。这样写,既使文章富有文采,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出论证方法即得1分,其他3分。意思答对即可。
20.(1)可医。(1分)。(2)从个人角度讲,可以通过读书、求道、求学问来摆脱功利性思考,在是非面前坚持操守和正义;从社会角度讲,可以通过移风易俗,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两种综合起来说也可。(各1.5分,共3分)
21.(1)“乡愿”具体指不敢讲真话、实话,做事说话依违两端、模棱两可,合乎世俗,不分是非,唯唯诺诺,左右逢源。(2分)
(2)不赞成这种(“乡愿”)表现(1分)。联系生活,围绕讲真话,见义勇为,敢于与不良风气作斗争等即可。亦可表赞同,理由顺畅、有一定的说服力也可给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