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那井,那人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7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6日
作者:葛朋利  文章ID:32131  浏览:

【原文】
    那井,那人
    葛朋利
    ①我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偏远小村庄,那里地势高,经常缺水。那一年夏天,连仅有的两眼土井也快干枯了。于是打井取水便成了庄子里的头等大事。
    ②在一个月明之夜,庄里的老太爷敲着铜锣,挨家挨户地把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喊到谷场子上开打井大会。大人们一个个表情严肃,争相表达自己的意见,一直争论不休。【无人顾及的孩子们就在大大小小的草垛子里捉迷藏。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捉了多少回迷藏,孩子们都累了,有的坐在地上打盹,有的已经躺在地上睡着了。】
    ③第二天一大早,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打井的仪式已经结束了。地上散落着一大片鞭炮的碎屑,里面还有一些没被人抢拾的小馒头、花生和高粱糖。
    ④井队的八个小伙子已经做足准备了。他们在井址上插起了一根一人多高的铁钎子,上面横着绑着四根木棍,棍子两头各扎了一块红布条。旁边还摆着几根一样粗细的铁杆子,是预备接在铁钎子上的。太阳出来了,井队的号子响起来了,围观的村民也多起来了。队员们猛地抬起铁钎又用尽全力向下砸去。随着队员们身体的一起一伏,铁钎子便一寸一寸的扎入泥土,发出扑哧扑哧的响声。红布条也跟着木棍随风飞舞,像八条燃烧着的火苗,好看而又喜庆。孩子们也围拢过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点评起打井队员来。谁的胳膊最粗?谁的力气最大?谁最威猛?不知在谁的带领下,大家跟着打井队喊起了号子。
    ⑤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大人们渐渐散去,到了午饭时间,号子声戛然而止:“不好了,打到砂岩了!”男人八人一组增援井队,女人送饭送水做好后勤,让歇下来的人们随意地“狼吞虎咽”。孩子们给忙碌的大人们送去毛巾、递上茶水。多么紧张而激烈的打井大会战啊!
    ⑥当浑浊的井水从手压井的井口流出的时候,井的边上已挂起了几盏忽明忽暗的马灯。大人和孩子都没有来得及欢呼,似乎也忘了疲惫,一溜烟的功夫全都跑回了家,又一溜烟地全都从家里跑了回来。回来的时候,没有一个空手的,有的人拿着盆,有的人拎着桶,还有的一家老小抬来了大水缸。人们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着队,等着接水。【那盆里的水,那桶里的水,还有那缸里的水啊,如同琼浆玉液一般在黄橙橙的马灯下闪动着勾人心魄的光。】刚接下来的井水是不能喝的,里面充满了泥沙,只有耐心地等到沉淀后才能享用。
    ⑦于是大人们聊起了天,讲起了故事。孩子们也围拢过来伸长了耳朵听。
    ⑧“水能喝了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人们像触了电一样,翻身跳起,向自家的盆儿、桶儿、缸儿们奔去。大人们蹲在地上,用水瓢舀着水,大口大口地喝。孩子们索性跪在地上,把嘴伸到水里去喝,不时还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音。那滑稽的姿态把天上仅有的几个星星也羞得躲到云堆里去了。
    ⑨故乡的那口井和那群人啊,像一股股清泉永远滋润着一个游子的心。

【问题】
    15.简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16.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④自然段中一连串加点动词的使用效果。(3分)
    17.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
    18.结合全文,请说说作者忘不了“那井,那人”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5.(4分)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无忧无虑,也侧面反映出大人们为打井争论的时间之久和决定之难。
    16.(3)生动地写出了队员们操作之熟练,同时也写出了土地之硬,打井之难。
    17.(4分)比喻,那充满泥沙的水,在经常缺水的人们眼里,竟成了勾人心魄的琼浆玉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水的渴望和得到水后的喜悦之情。
    18.(3分)那井,那人,见证了缺水的苦涩,包含着同甘共苦的甜蜜,令作者难以忘怀。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说“话”
  • 下一篇:2014年4月,南京金陵图书馆开展了主题为“书香金陵·阅读南京”
  • 【推荐文章】

  • 雨过至城中苏家

    【原文】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

  • 猫和公鸡

    【原文】 猫和公鸡 【 】。有一天,一只公鸡出外啄食,从猫窝旁边经过,猫早就对又肥...

  • 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

    【原文】 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 周志国 ①睡在稻草上。小憩的庄稼人。贪玩的孩子。阳光...

  • 虞美人·无聊

    【原文】 虞美人 无聊 陈维崧① 无聊笑拈花枝说,处处鹃啼血。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

  •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原文】 满江红 送廖叔仁赴阙 日近觚棱①,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

  • 水调歌头

    【原文】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 【最新文章】

  • (12)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用
  • 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 守山人
  • 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
  • 6.为传承国粹,学校成立了“京剧小社团”,正
  • ⑸佟麟阁是著名的爱国将领,面对日军对宛平城
  •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乙】易①曰:
  • 11.有人说:“人到绝境是重生。”强者总能在
  •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 捡烂纸的老头
  • 太平州学记
  •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 ①我喜欢出发,喜欢醉人的景色,绮丽的成光。
  • (7)文人墨客自古钟爱登揽胜,借此抒怀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