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欧洲人常吃一种叫做穆兹利的早餐,就是把燕麦片和巴西果等干果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0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3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2663  浏览:

【原文】
    欧洲人常吃一种叫做穆兹利的早餐,就是把燕麦片和巴西果等干果混合在一块儿,早晨谁起来,就倒出来一些做早餐。但是人们往往发现,每天第一个从盒里倒出穆兹利的人总会得到最大个儿的巴西果,而最后倒穆兹利的人就只能得到燕麦片。这就是著名的“巴西豆效应”。这个魔术只有具有颗粒性质的物质才能变得出。
    所谓颗粒物质,就是直径在1微米以上的大量颗粒组成的大集体。虽然我们能概括出颗粒物质是什么,然而科学家们却远不能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它们的行为。因为它们实在太“反常”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把物质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而颗粒物质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单一颗粒可以看作是固体,但是当它们以成千上万的数量累积时,情况就复杂了。比如,倾倒一堆颗粒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类似气态的纷纷扬扬的飘扬景象;而当它在地面堆积起来时,是以类似固态的形式存在的;而在堆积起来的表面流动着的颗粒,则相当于液态。
    我国至少在南朝就有“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淘之汰之,砂砾在后”的说法了。讲的就是通过簸箕的颠、摇、晃把沙粒、谷皮等杂质从谷物中分离出来。液体中也会有分层的现象,不过它依据的是液体密度的差异,由大到小依次实现的。
    对于固体,我们向下压,它会受到向下的压力。而在颗粒物质里面,受力却是不均匀的,力顺着所谓的力链分布的方向传播,通过力链形成力的网络,这个网络也不是均匀的。力链上有的颗粒的应力很强,而其旁边的颗粒受力可很弱,甚至不受力。因此,处于力链上的颗粒的任何局部的或微小的位置变动都可能引起颗粒体系的力分布的很大变化,造成整体的“屈服”。例如,在自然界,有时一些小的扰动就会引起雪崩和塌方的发生!
    (选自《大科技》,有改动)

【问题】
    11.下列对短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颗粒物质的特殊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希望完全消除颗粒物质的特殊性。
    B.在颗粒物质里面,处在不同位置的颗粒受到的力是不均匀的,有的甚至不受力。
    C.颗粒物质的“反常”在于它是一种不同于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特殊的物质形态。
    D.有时雪崩和塌方的发生是因为其内部颗粒体系的力分布发生了变化。
    12.下列对短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著名的“巴西豆效应”引出颗粒物质特性的问题,引人兴味,同时也很通俗地解释了颗粒物质的分层的特点。
    B.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是颗粒物质。
    C.通过簸箕的颠、摇、晃把沙粒、谷皮等杂质从谷物中分离出来,讲的是颗粒物质的分层。
    D.文章在说明过程中使用了举例子、引用等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1.A
    12.B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妄心江盈科
  • 下一篇:树梢上的心
  • 【推荐文章】

  •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原文】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

  • 渡荆门送别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

  • 春望

    【原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云和梯田

    【原文】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 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 ,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

  •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

    【原文】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

  • 绝句(其一)

    【原文】 绝句(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

  • 【最新文章】

  • 山坡羊·潼关怀古
  • 最近,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
  •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凤凰中学
  • 郑屠当不过,讨饶。(甲)喝道:“咄!你是个
  • 心里的天鹅
  • 4.下面是某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致全体师
  • 5.阅读《水浒传》片段,完成填空。(3分)那
  • 8.下面是一副曾悬挂在山东曲阜孔府内的对联。
  • 9.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记述了鲁滨逊在自然条
  • 10.《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霸天
  • (2)《黄鹤楼》诗人发出人生岁月悠悠,世事
  • (3)《观书有感》形象的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
  • (4)《别云间》中表达作者对破碎山河的悲痛
  • 苦夏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