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荷花中的文化

发布时间:2017年7月7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0日
作者:邸永君  文章ID:33948  浏览:

【原文】
    荷花中的文化
    邸永君
    荷花是国人喜爱的名花。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荷、赞荷、咏荷、画荷,为之心神相系,梦绕魂牵。留下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诗书画文,其中不乏千古绝唱,无价墨宝,形成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荷文化系列。
    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甚早。《诗·郑风·山有扶苏》中,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之句;《陈风·泽陂》中,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之语。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对荷更是情有独钟。他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与之相依相融,足见诗人对荷爱之深切。高人雅士多爱莲花,所以其有“花中君子”之誉。
    荷花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题材。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把采莲女撷取碧池莲花的情景,描绘成一幅动人的图画。诗中所创造的荷叶与罗裙一色、荷花与人面难分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心驰神往。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微观体察,以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宏观景色,展示出荷花魅力无穷;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妙笔,更将荷花与美人的邂逅描写得轻松澄明,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荷花不仅有情有义,有色有香,更难能可贵的是其有节有操。从唐朝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称颂,到宋朝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美,尤其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夸赞,其高尚、圣洁、祥和、宁静、高雅、善良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生敬。而观荷赏荷,是美好的享受,更是意境的流连。现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便是在朦胧月色下赏荷的感受,是写荷的美文妙笔。
    荷花不仅入诗入文,同时也入联入画。风景名胜之有荷可赏之处,多有以荷为题的佳联,赞荷颂荷,诗情画意,常常使人游兴倍增。自古至今,画荷名家杰作层出不穷,如宋代佚名画家所画《出水芙蓉图》,清代八大山人《墨荷图》,今人齐白石《秋荷》,张大千的《彩荷》等名画,以不同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描绘荷花冰清玉洁、天然淡泊的气息。
    综上所述,荷文化品位高洁,含义隽永,足令国人世代珍惜,永远传承之。
    (选自2008年第18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问题】
    13.下面对荷文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荷花是国人喜爱的名花,受高人雅士喜爱,有“花中君子”之誉。
    B.荷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题材,最早出现在我国唐代诗文中。
    C.荷花可贵的节操,古代诗文中多有赞美之语,现代也有名篇传世。
    D.风景名胜赏荷处多有佳联给游人增兴,画荷名家杰作也层出不穷。
    14.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时间为线索写作,多方面较详细地介绍了荷花所蕴含的文化特点。
    B.每个自然段都运用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荷花文化品位高洁,含义隽永。
    C.引用宋代杨万里诗句和周敦颐的语句,都是为强调说明荷花的节操。
    D.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清晰地概述了荷花中的文化的丰富内涵。

【参考答案】
    13.(3分)B(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战国诗文中)
    14.(3分)D(A.不是时间顺序,是逻辑顺序。B.开头结尾两段没有举例子。C.引用杨万里诗句是为说明荷的有色有香。)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 下一篇:安于低调是自信
  • 【推荐文章】

  • 民间剪纸

    【原文】 民间剪纸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 剪桐封弟 的故事,大约是我国关于剪...

  • 泥兴荷花壶

    【原文】 泥兴荷花壶 孙方友 ①泥兴荷花壶,陈州特产。用料讲究,壶坯虽薄,但极坚固...

  • 踏莎行

    【原文】 踏莎行 【清】周之琦① 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谁与唱消...

  • 乡愁四韵

    【原文】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

  • “黑暗童话”在毁孩子

    【原文】 黑暗童话在毁孩子 ①时下,原本被人在网上恶搞的黑暗童话,竟成了风行的儿童...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原文】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

  • 【最新文章】

  • (2)《鲁滨逊漂流记》第一部分写鲁滨逊离家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乔山人善琴
  • 楹联趣话
  • ①中国人读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读书
  • 诉衷情
  • 黔之驴
  • ⑴下面的一段话选自《西游记》第六十回,读后
  • ⑵《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用什么方法
  • ⑶《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况
  •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用“
  • (8)中秋节,在异乡求学的李明,用苏轼《水
  • 岳阳楼记
  • ⑤同样是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来描写战争,但李
  • 《朝花夕拾》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