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湖之鱼

发布时间:2017年7月10日  更新时间:2023年8月11日
作者:清·林纾  文章ID:33966  浏览:

【原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余戏嚼豆脯②唾之,群鱼争喋③;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④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⑤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⑥,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⑦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③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④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⑤寻:长度单位,八尺。⑥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⑦盛:多,频频。

【问题】
    8.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分)
    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9.解释加点的词。(4分)
    湖滨之【肆】(▲)
    来【会】其下(▲)
    投食【以】引之(▲)
    久【乃】知(▲)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
    11.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都写了“鱼”,但目的并不相同,请你简要品析(4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

【参考答案】
    8.(1分)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9.(4分)肆:茶馆、店铺
    会:汇聚、聚集
    以:来、用来
    乃:于是,就,便
    10.(2分)(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就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
    11.(4分)林纾写群鱼喋食是为了表达人生感悟:人要懂得拒绝诱惑,淡泊名利,否则就会成为吞钩之鱼(不要被名利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意近即可)(2分);柳宗元写群鱼戏乐是为了烘托小石潭的幽寂和潭水的清澈,表达自己被贬永州后暂时寄情于山水得到快乐的心境(意近即可)(2分)。
    【译文】
    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丛柳下的水面。
    他就试着将豆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鱼儿纷纷争着抢食。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豆干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离开,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舟行青溪道中入歙①
  • 下一篇: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推荐文章】

  • 水村闲望

    【原文】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

  • 客游

    【原文】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

  • 夏日

    【原文】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原文】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

  • 送项判官

    【原文】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

  • 送蹇秀才赴临洮

    【原文】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

  • 【最新文章】

  •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
  • 水村闲望
  •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 不“炒冷饭”的修行者
  •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 客游
  • 伍文定,字时泰,松滋人。父琇,贵州参议。文
  • 第二条路
  •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 虫洞和时间旅行
  • ①。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
  • 夏日
  •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
  • 蕉语
  •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