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阅读,并且拒绝“智慧的赝品”

发布时间:2017年8月3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4日
作者:赵明昊  文章ID:34127  浏览:

【原文】
    阅读,并且拒绝“智慧的赝品”
    赵明昊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英国布莱克韦尔书店的艰难现状:在业绩连年下滑后,这家百年老店终于在上个财年实现了60万英镑的微薄利润。笔者颇觉感慨,或许是由于当年求学时囊中羞涩,自己绝少去这家店买动辄几十英镑、厚如板砖的大部头教材,而是和不少人一样,非常满足于获得电子版书籍。
    如今过上“定居”生活,电子书阅读器却只能在出差旅途中发挥作用了。相比之下,顺滑的纸张更能让人安心坐下,感受作者笔下的细腻情愫。看起来,笔者如今“偏好”纸书也算是“随波逐流”——在世界上电子书流行最快的美国,去年电子书也只占一般大众图书销量的约30%,增长率仍在放缓。与人们的惯常认知相反,连亚马逊的高管都认为,纸质书才是“一种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不易损坏、有高清页面和“长待机时间”。不过,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认为,口口相传、纸质书、电子书乃至碎片化的微阅读,只是实现“通过积累信息、观念和优良传统来实现文化进化”的不同方式。文字没能取代语言,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让新旧传播技术始终共存。因此,有识之士对“深阅读”的疾呼,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丢失“思考”能力的隐忧。
    有趣的是,前人的“思考”一旦被具象为“书籍”,或者被标注为“经典”,它就有可能偏离初创者的意图,幻化出另外的色彩。譬如,有人真切地贯彻了“书是最佳的墙面装饰”这一名言;也有人像巴斯贝恩在《文雅的疯狂》中描写的诸多聚书成癖的藏家,生前如“展翅待飞的秃鹫”,凶残攫走别人的孤本典籍,逝前还要留言“切勿转交冷寂如坟之博物馆”;还有人持《恶俗》作者福塞尔之见识:“你就需要一本看上去像书的书——厚、硬皮精装、严肃庄重、被广为宣传所以知名度很高,让人看见你带着这样的一本书坐公共汽车、火车、飞机或走在大街上。”
    所幸的是,抛开“伪读书者”的造作,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书籍真爱者”。这种“真爱”,体现于因书而生的思考。即便是那些伏案阅读经典的人,若用别人的思考代替了自己的思考,或许还不如手机上浮光掠影的“浅阅读”来得愉快。在《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讲了一个故事:埃及古神塞乌斯向国王萨姆斯传授文字,认为这种学问可以使埃及人更加聪明,改善记忆力,使他们博闻强记。国王却认为,人们借助于文字的帮助,可以无师自通地知道许多事情,但他们实际上一无所知。国王忧虑的是“他们的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
    看起来,在人类追求智慧的旅途中,每一样新工具的出现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好在很多人懂得要带着思考上路,拒绝“智慧的赝品”。
    (《人民日报》2015年06月04日21版)

【问题】
    16、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7、文章中的“智慧的赝品”具体指什么?(2分)
    18、文中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试列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5分)
    19、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拒绝“智慧的赝品”?(4分)

【参考答案】
    16、阅读,并且拒绝“智慧的赝品”
    17、用别人的思考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18、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3分)。示例:第三段中通过列举巴斯贝恩在《文雅的疯狂》中描写的诸多聚书成癖的藏家等事例(1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伪读书者’的造作,偏离了初创者的意图”这一观点(1分)。
    19、提示:学生要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读书,读书不能端“花架子”,要能开展“深阅读”;要能有自己的认识,要敢于质疑探索,能够独立的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
  • 下一篇:一夜长大
  • 【推荐文章】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原文】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

  • 最好的结果

    【原文】 最好的结果 莫小米 那一天,父亲走失了。 父亲是去邻村喝喜酒的,本来是跟村...

  • 品味遗憾

    【原文】 品味遗憾 ①遗憾,字典上的解释是 不称心 、 大可惋惜 (的心理),既然如...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铁如意

    【原文】 铁如意① 谢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原文】 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

  • 【最新文章】

  •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4、请从下列句子中各找出一个与“遍插茱萸少
  • 5、探究字形背后的文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
  •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雨季是
  • [材料一]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
  • 山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
  • 2007年2月27日凌晨4点(委内瑞拉当地时间26日
  •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的兴趣,李老师
  • 准备月亮,就变出月亮
  • 最好的结果
  • 4、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8、中考临近,为了节省时间,晚自习前小明家
  •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 品味遗憾
  •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