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无迹
作者:陈四长 文章ID:35833 浏览:798
【原文】
善行无迹
陈四长
(1)前阵子读到了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文章记录的虽是陈年旧事,但今天读来依然亲切,依然感动。
(2)一个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提出休学一年,这在学校是极其普通的事情,教务处例行询问给以办理就是了。但教务处那个女老师,本能的反应是诧异和惋惜。“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女老师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将休学证书交给学生后,她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看见学生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从口袋里掏出来塞进学生的书包,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她陪伴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学生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此时,学生抬起头来,猛然看见老师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3)这就是故事的梗概。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老师资助学生那样的情况,故事朴素得像白开水一样简洁,但却令人从心底里感动莫名。这,就是善的力量!
(4)由此我想,善行并不一定要与金钱挂钩,不一定要在有风险的场合。只要心存善念,善行就伴随着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寻常的话语,都会播下善的种子。
(5)这样的故事我也曾听说过一则。说的是一天晚上,一男子回家后偶然发现阳台里的灯亮着,他以为是妻子忘记关了,就进去想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好奇,他的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捡垃圾的夫妇,他们正沐浴在自家阳台投射出的温润的灯光中,边说笑边开心地吃着东西。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生疏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6)在浮华、喧嚣、快节奏的城市中,“善”就是这样不事张扬地在城市的一角流淌。老子说:“善行,无辙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清澈透明,至柔无形,然总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缝隙,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由是我想,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一定也有一盏或多盏灯曾为我们照亮,可在我们匆忙的行走中,何曾停下脚步认真地思考这些呢?我们时常叹息世风日下、人心浮躁,可曾想过自己的责任,想过把受惠于他人的光亮再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呢?
(7)陈忠实先生在《晶莹的泪珠》中议论:“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这是作家内心的拷问,也是提向世人的思考啊!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6日,有删改)
【问题】
2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表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6、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7、第(4)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2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2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7)段画线句子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参考答案】
25.只要心存善念,善行就会伴随着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寻常的话语,都会播下善的种子。
26.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本段首先将城市生活的“浮华、喧嚣、快节奏”与“善”的“不事张扬”做比较,运用的是对比论证;然后引用老子的名言,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将“善行”比做“灯”“光亮”,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突出、有力、形象生动地证明了“善”不事张扬的特点,并作出了我们有没有传递“善”的反思提问,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更生动。
27.总结上文,点明中心论点,开启下文对“善行”的进一步论证。
28.文章先举了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中描写的女老师送因贫困而休学的学生流泪的事例,引出了“善”的话题;然后阐明了自己对“善”的观点,引出了下文对“善”的进一步论述;接着又举了妻子给捡垃圾夫妇亮灯的事例,引用老子的名言,证明了“善”不事张扬却能渗透到生活的所有缝隙的观点,引发了关于“善”的反思;最后引用陈忠实的议论,收束全文。
29.看到了这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之后,我在想:我的生命中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善行?我有没有把受惠于他人的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今后,我一定也要心存善心,多行善事,用我的实际行动播下善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