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发布时间:2018年5月17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1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6154  浏览:

【原文】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①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问题】
    18.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2分)
    A.抱着"新诗千改姑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9.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    】(2分)
    20.文章结尾引用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8.【甲】处填B句,【乙】处填A句。(2分)
    19.从点到面,使论据从个体变为群体,增强了论证力度。(2分)
    20.内容上重申了论点,结构上呼应了开头。(2分)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
  • 下一篇:【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
  • 【推荐文章】

  • 山城烧饼

    【原文】 山城烧饼 安海 ①我第一次吃烧饼是在只有几岁光景的小时候。有一次二舅从山...

  • 耿湋①《之江淮留别②京中亲故》

    【原文】 耿湋①《之江淮留别②京中亲故》 长云迷一雁,渐远向南声。 已带千霜鬓,初...

  •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原文】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乐果 ①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

  • 赤壁

    【原文】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 爱的回音壁

    【原文】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1)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关爱之...

  • 【原文】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小米,亦学牡丹开。 注释:白日:...

  • 【最新文章】

  • 山城烧饼
  • 黄鹤楼
  • 勤学
  • 那呆子急纵云头,径回城里。半霎时,到了馆驿
  •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汉语魅力,某中学开展
  • 耿湋①《之江淮留别②京中亲故》
  • 喝汤弃肉不足取
  •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
  • 儒雅之风
  • 人间草绿
  • 祖国并不地大物博
  • 小石潭记 小石城山记
  • 心里的天鹅
  • 罗广斌和杨益言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
  • 11.《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