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
作者:未知 文章ID:36533 浏览:
【原文】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问题和参考答案】
1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B.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C.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D.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答案】A
【解析】“须臾”时间状语,可停顿,也可不停顿;“雷电穿破了墙壁”是一层意思,必须停顿;“一条龙驾着云飞上了天”是第二层意思,必须停顿;“其他没有画上眼睛的龙都还在墙壁上”是第三层意思。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礼记·学记》[1]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可分四步进行: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三: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前后都不能断开;“之”为代词,通常作宾语,这里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后面应当断;“因”为连词,意思是“于是”,前面应当断。四: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语句的前后呼应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甲天下山”和“又甲庐山”,断开了一处就能知道另一处。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远行客”是其主语(不可能是“白乐天”),所以整句“若远行客过故乡”只能是“白乐天恋恋不能去”的状语,此句中间不能断开。
【考点定位】正确断句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C。
15.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2分)
【答案】画龙点睛
【解析】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成语典故: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译文】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只龙在在墙壁上每次都说画上眼睛的话龙就会飞走人们都不相信他张僧繇为其中一只龙画上了眼睛过了一会突然雷电交加穿破了墙壁一只龙驾着云飞上了天而其他没有画上眼睛的龙都还在墙壁上。
【考点定位】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