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隐性身份证——体味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2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4日
作者:未知  文章ID:37524  浏览:

【原文】
    隐性身份证——体味
    ⑴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味,生理学家称之为体味。【据测定,体味物质多达千余种:呼吸器官可排出149种,尿液中有229种,粪便中有196种,汗液中有152种,胃肠中有250种,皮肤表面排出的有271种,等等。】由于每个人吃的食物成分不同,各人的代谢机能又存在差异,加上气味浓淡、多少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体味都不同。
    ⑵闻气味,诊疾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方法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利用体味诊断和治疗疾病又取得了不少新成果。例如,有机化学家乔治。布蒂尔发现,男性气味有利于保护女性健康。美国的一位精神病医生受此启发,将男性的气味收集储存,用以治疗女性的某些精神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⑶将训练有素的警犬带到犯罪现场,让它闻罪犯留下的体味,它就会循着气味追踪逃犯。但有时犯罪现场的气味错综复杂,警犬无所适从,也可能冤枉好人。为了进一步提高警犬破案的准确率,美国刑事科学家对这种破案方法做了改进。具体方法是:警方技术人员将案发现场的空气吸入瓶中,然后进行化学处理,从中选择出罪犯留下的气味,并将它转移到一块清洁无味的布上,这样就得到了罪犯气味的特征(警方称为“味纹”)审讯开始前,警察先在审讯室内设置了一块屏风,让嗅过“味纹”的警犬隐伏在屏风后面。一切准备就绪后,警察令嫌犯排成一排,逐个通过一台运转着的电风扇。这样,每个嫌犯的气味便会被送到屏风后警犬的鼻子里。因为训练有素的警犬事先嗅过罪犯的“味纹”,如果相同,警犬就会咆哮,罪犯便暴露无遗。
    ⑷【高新技术的“嗅味”比警犬还要灵,识别体味的本领比警犬还要强。】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体味探测保安系统”它能在几秒钟内“嗅”出人的体味,确定他的身份,决定是否开门。这种新型保安装置将在各机密部门广泛使用,日本科学家也制成了类似的人体味道,他以主人的体味为指示器来控制开关,既方便又保险。

【问题】
    11.(3分)每个人的体味都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2.(3分)文章从哪三方面介绍了体味的作用?
    13.(3分)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⑴据测定,体味物质多达千余种:呼吸器官可排出149种,尿液中有229种,粪便中有196种,汗液中有152种,胃肠中有250种,皮肤表面排出的有271种,等等。(    )(    )
    ⑵高新技术的“嗅味”比警犬还要灵,识别体味的本领比警犬还要强。(    )
    14.(2分)根据文中提供的科学依据,发挥你的想象,你还能利用“体味”发明出怎样的科技产品,并简介其用途。

【参考答案】
    11.(3分)每个人吃的食物成分不同
    各人的代谢机能又存在差异
    气味浓淡、多少的不同
    12.(3分)诊断疾病
    侦破案件
    安全保密
    13.(3分)⑴列数字
    举例子
    ⑵作比较
    14.(2分)略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隆中对》选段
  • 下一篇:活着
  • 【推荐文章】

  •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原文】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王开林 ①一位熟识的读者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

  • 陕北柳

    【原文】 陕北柳 朱景敏 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

  • 昼居池上亭独吟

    【原文】 昼居池上亭独吟 [唐]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

  • 一鹭图

    【原文】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

  • 人不炼,不成器

    【原文】 人不炼,不成器 杨绛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

  • 【最新文章】

  • (1)《简·爱》中简·爱发现罗切斯特结过婚
  •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
  • (4)岁月匆匆,“时间都去哪了”,我们不由
  • 望月有感
  • 毒不死的狗
  • 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
  • 满洲里市初中学校文学社团将于近期举办“向文
  •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 (3)唐代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
  • 石墨烯:未来材料宠儿
  • 凿壁借光
  • 棉花糖
  • 6.下面语段有两处语病,请在原句中改正。(2
  •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传统文
  • 细品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