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事物心怀
作者:未知 文章ID:38249 浏览:
【原文】
①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事物心怀尊重的态度,以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规范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我心灵宁静、满足,同时也使世界逐渐失去丑陋的一面。
②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③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在社会文明不发达的过去,我们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自然。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于是我们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是如今,当我们忽视自然规律,不停地向自然索求更多,排放更多时,我们可有想过,这种漠视自然的态度会让我们自食恶果吗?还记得因砍伐红树林而减弱了自然对人们的保护作用而使苏门答腊的大海啸酿成逾十万人死亡的惨痛教训吗?因此,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时刻抱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的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④常怀敬畏之心,还要始终地尊重生命。特蕾莎修女对贫苦人们的爱就是处于她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个生命如此卑微。她曾把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带回救护所,他躺在床上,紧紧地握住修女的手说:“我以前生活得像条狗,如今我活得像个人,谢谢你!”尊重人的生命,视他人与自我生命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不因他的种族、财富、地位、学识等而鄙视他、漠视他。特蕾莎修女用敬畏生命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沉思者”,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个准则,用伟大的爱做小小的事的理念唤起全世界的良知。这就是常怀敬畏之心的最高体现了。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每一个生命,平等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⑤常怀敬畏之心,还应该对文化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季羡林回忆自己的梵文老师西克先生时,说他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然认真地指导他唯一的学生,并把传承自己毕生之学给一个异国学生看作他余生神圣的使命。我想,这就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态度:负责任地研究,谨慎地传承。这与当今一些对传统文化毫不怀抱敬畏态度,戏说历史的“学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知识与学问、文化与传统。
⑥无论是对自然、对生命,还是对知识,我们都要常怀敬畏的心理,不要纵容自己逾越那条道德准线,让自己的行为始终与起码的道德操守、人的良知相一致。否则,我们不仅背叛了自己,也造成世界的混乱、无序。
⑦人啊,还是要常怀敬畏之心。
【问题】
19.阅读第③段,分析作者如何论述本段内容的。(3分)
答:【 】
【材料链接】虞世南,性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少与兄世基受学于吴郡顾野王,经十余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栉①。善属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又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太宗重其博识,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共观经史。世南虽容貌懦②懦,而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太宗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①[盥(guàn)栉(zhì)]梳洗。②[懦]指柔弱。
20.如果把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事例,放在文章③④⑤哪段中更恰当?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放在第【 】段;理由:【 】
21.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还应该敬畏什么?请结合文章观点和生活实际谈一谈。(2分)
答:【 】
【参考答案】
19.(3分,每点1分)答案示例:首先提出人要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漠视自然的后果,并以苏门答腊砍伐红树林引发海啸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强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的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0.(共3分)放在第⑤段(1分)理由:材料讲述的是虞世南非常博学而有名望(善属文,妙得王羲之书体,由是声名籍甚)太宗敬畏其才华而敬重亲近他的故事,(1分)与第⑤段常怀敬畏之心,还应该对文化有一种敬畏的态度的观点一致,所以应该放在第⑤段。(1分)
21.(2分)答案示例:本文观点是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敬畏家长,把父母的嘱咐放在心上,你会少犯许多错误,少走许多弯路。敬畏老师,把谆谆教诲记在心上,你会得到更多收益。敬畏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国家要乱套。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犯罪都是从犯小错起步的。频繁的违反纪律,会习惯成自然。每个人都敬畏法则,有错就改,努力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自己不断地进步,学校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答案必须出现文章观点,否则扣一分;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