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
作者:未知 文章ID:38482 浏览:
【原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乙】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①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问题】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2分)(▲)
A.鄙
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B.专
弗敢专也
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C.既
既克,公问其故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D.以
必以分人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①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
②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10.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解释说《曹刿论战》中“曹刿”即《史记·刺客列传》中“曹沫”,你认为曹刿和曹沫是不是同一个人呢?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的依据。(4分)
▲
11.分别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具体说说鲁庄公在使用人才方面有何可取之处。(2分)
▲
【参考答案】
8.(2分)D
9.(4分)(1)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
(2)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10.(4分)是同一个人。都胆气过人,精于谋划,热爱祖国。结合内容分析略。(2分)不是同一个人。曹刿有勇有谋,是个谋士。曹沫有勇无谋,只是个莽夫。(2分)(结合内容分析略)
11.(2分)礼贤下士,能虚心听取和采纳曹刿的建议;(1分)(宽厚待人,曹沫带兵与齐交战,连连失败,导致鲁庄公只能割地求和,但是他没有问罪于曹沫,还是让他做将领。(1分)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勇士,曹沫是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你)不能这样。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乐,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