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网——于振海的个人博客搜索

荷叶的自洁效应

发布时间:2019年3月6日  更新时间:2025年4月14日
作者:祁云枝  文章ID:38549  浏览:

【原文】
    荷叶的自洁效应
    ◆祁云枝
    ①你凝望过雨中的荷叶吗?无论多么猛烈的暴雨,打落在荷叶身上,只会“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旦“玉盘”稍稍倾斜,便不见了雨水的影子。用手摸一下荷叶,除低凹的中心,叶子竟然是干燥的,仿佛倾盆大雨根本就没有降落在它的身上。即使没有下雨,荷叶表面也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荷叶上滴几滴黏度很强的胶水,胶水也不能粘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
    ②按说,荷叶是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沾染上污渍的,【    】?是因为荷叶表面太光滑了,光滑得让灰尘“站不住脚跟吗”?恰恰相反,荷叶能够自洁,是因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这可能会颠覆我们对于洁净的日常认识。
    ③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叶的表面上布满了许多微小的蜡质“乳突”,每个乳突的直径是8-10微米,高低略有不同,乳突间距约10-12微米。而每个乳突是由许许多多直径约为200纳米的细小突起组成的。
    ④前面对于蜡质乳突的说法似乎有点枯燥,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荷叶的表面上犹如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在每个“小山包”上,又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虽说是“山包”和“碉堡”,但这种结构,我们用肉眼甚至借助普通显微镜,是根本看不到的。
    ⑤由于“小山包”之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空气,这样就在紧贴叶面的地方形成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当外形尺寸相对较大的雨滴(直径通常为几毫米,1毫米=1000微米)降落在叶面上后,不仅与叶面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而且只能同叶面上“碉堡”处的凸顶形成点接触,——此情此景,是不是有点儿类似于水珠站在了密密麻麻的针尖上?
    ⑥空气和为数众多的“碉堡”共同组建了茶叶表面的疏水层。在“碉堡”顶上“悬空而立”的雨点,由于自身表面的张力作用,形成了球状水珠,水球在滚动的过程中顺道儿吸附灰尘。因此,只要稍稍倾斜,水珠就会附带尘埃滚落。这,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因为粗糙,所以干净——是不是颇具颠覆性?
    ⑦自洁,不仅令荷叶美观,而且有利于防止大气中的有害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侵害。对荷花而言,这种结构还提高了叶面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⑧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了人类无限的启发。基于此,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或玻璃上,不断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把这种材料运用于织物,能让织物不沾液体(包括水、油、菜汁、果汁、墨水、酱油等),从而减轻洗衣负担,而且不会改变织物的纤维强度、透气性、皮肤亲和性等原有性能。

【问题】
    22.第①段写雨打荷叶只会“大珠小珠落玉盘”、荷叶“出淤泥而不染”有什么作用?(2分)
    23.结合上下文,用一句话补充出第②段空缺处的内容。(2分)
    24.第③、④两段均在说明“蜡质乳突”,但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你更喜欢其中哪一种?为什么?(2分)
    25.第⑤段中“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两个短语都在说明空气层很薄,是否重复多余,为什么?(2分)
    26.为了说明“荷叶的自洁效应”,作者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2分)
    2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下一句。(2分)

【参考答案】
    22.(2分)引用诗文,形象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荷叶及其“不吸附水分”“不沾染污渍”的自洁特征,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2分)为什么荷叶能傲立尘世,始终守身如玉或为什么荷叶能“出淤泥而不染”
    或为什么荷叶能自洁(契合语境、意思相近、是问句即可)
    24.(2分)更喜欢第③段,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加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蜡质“乳突”的微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或者:更喜欢第④段,第④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荷叶表面微小的蜡质“乳突“和”乳突“上面细小的突起比作”小山包“和”小山包“上的”小“碉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蜡质乳突的特点,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二者皆可)
    25.(2分)不重复多余,前者是用“极”这个副词修饰“薄”的程度,有点抽象,后者用“纳米级”这一具体度量单位进行补充说明,就进一步强调突出“薄”的特点,令读者更清楚明白。
    26.(2分)逻辑顺序。先说明荷叶能够自洁的现象,再揭示荷叶自洁的科学原理(本质),最后说明“荷叶效应”在生活生活中的应用。
    27.(2分)濯清涟而不妖。
 

发表评论  挑错  文章投稿  联系我
  • 上一篇:①一天下午,我带两位年轻编辑去北京木樨地一处老居民楼拜访文
  • 下一篇: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 【推荐文章】

  • 秋浦途中①

    【原文】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

  • 少年行

    【原文】 少年行 (唐)王昌龄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

  • 观沧海

    【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

  • 游山西村

    【原文】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原文】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

  • 故乡红叶

    【原文】 故乡红叶 ①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

  • 【最新文章】

  • 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
  • 一碗热汤
  • “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到传统
  • ⑥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以“【
  • (5)《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
  • 望江南
  • 《隆中对》选段
  • 秋浦途中①
  • 人生需要一块聚光镜
  • 尺子
  • 25.探究“大树进城”问题。在不少城市的边缘
  • ⑴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描写国都沦陷但山河
  • 7.阅读《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发布“2011
  • (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
  • 7.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