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古诗云:“①。”(月有阴晴圆缺/明月几时有)月球顺
作者:未知 文章ID:38564 浏览:
【原文】
【材料一】
古诗云:“①。”(月有阴晴圆缺/明月几时有)月球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地球运动,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出现不同的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这被古人看作月相的开始,叫做“新月”。随着月球亮区逐渐转向地球,会依次出现“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等月相,最后,又会回到“新月”。
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创制了阴阳合历的特殊历法,后逐渐发展为现在仍在使用的农历。农历将月亮由新月至满月再至新月的周期定为“月”,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年”,并以闰月调整年与月的差值。这样古人抬头望月,便知道某一天是几月几日了。在观察月亮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了月与气象的关系。“月晕则风”“月亮撑伞要下雨”等谚语就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
一直以来,月亮元素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之中,这是一种把自然诗意化的行为,取得了园林的视觉美和人文美相统一的效果。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者善于将自然之月同园林景观巧妙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杭州西湖上有著名的景点“三潭印月”。其设计者在湖中建造三座中空的石塔。球面体塔身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形似满月。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燃灯烛,洞口蒙上白色薄纸。烛光从纸上透出,倒映于湖上,形成水中之月。此刻,天上月、塔身月、水中月交相辉映,融成极富诗情画意的奇幻美景。另外,设计者还将园林建筑设计为月的不同形态,表达人们寄托在月上的独特情怀。苏州园林中有不少形如满月的门洞和弦月造型的漏窗,造型雅致可爱,蕴含着人们对人生有圆满也有残缺的独特思考。
设计者更将文化中的“月”运用到园林中。含有月意象的诗文楹联与园林景致相配合,营造了一系列以观月、品月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例如苏州沧浪亭,园外溪水映月,园内竹影摇风,“②(沧浪淘沙全无意/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楹联,就把诗意融入园景之中,赋予沧浪亭无限情韵。
【问题】
15.阅读上面的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了解许多与月亮有关的信息: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与气象有关、【 】。(2分)
16.分别选择诗句填入【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横线处,①处应填【 】,②处应填【 】。(2分)
17.结合【材料一】和下面《释名》中对月相的记载,“朔”“望”分别对应右图中的月相是(2分)
18.下面的链接材料是苏州网师园著名景点“月到风来亭”的介绍,参看下图并结合【材料二】,请你简要说明“月到风来亭”的设计意图。(2分)
【链接材料】
“月到风来亭”是苏州网师园中的著名景点。此亭地势较高,踞水涯而建,三面环水。亭柱上有清代文人何绍基撰写的楹联“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亭内正中悬挂一面大镜,正对水面。明月初上,景致奇特。
【参考答案】
15.答案示例:根据月相变化我国先民创制出农历月亮元素被运用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①月有阴晴圆缺
②清风明月本无价(共2分。每空1分)
17.D(2分)
18.答案示例:
“月到风来亭”中悬挂镜子,三面临水,明月初上,天上月、水中月、镜中月三月辉映,景色奇幻,体现出将自然之月与园林景观巧妙结合的设计意图;亭中楹联与园林景致相配合,体现了将文化之月运用到园林中的设计意图。
(共3分。每个意图1分,语言表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