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
作者:未知 文章ID:39032 浏览:
【原文】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①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①见疑:受到怀疑。
【问题】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踵门见晏子曰 踵:走到。
B.分府金而遗之 遗:给予。
C.夫子将焉适 适:到……去。
D.造于君庭 造:制作。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A.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B.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C.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D.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郭骚品德高尚,他辛勤劳动,但所得却不足以奉养他的母亲。
B.晏子是一个有义之人,这是北郭骚向晏子求助的原因之一。
C.北郭骚在齐王面前以死力陈晏子的功劳,让齐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D.北郭骚为了晏子而死,这也让晏子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
【参考答案】
8.D(应为“到……去”之意)
9.B
10.C(北郭骚并未面对齐王,齐王是在北郭骚和朋友先后自杀之后再才知道这件事的)
11.他坚守道义不向天子称臣,不和诸侯交友,在利益面前不随便拿取,在祸患面前不苟且求得豁免。(“义”“臣乎天子”“友乎诸侯”“利”“苟取”“害”“苟免”各一分;错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文言文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晏子的仆人对晏子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贤人。他坚守道义,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对于利不随便拿取,对于祸患不苟且求免。现在他到您这儿来寻求粮食以奉养母亲,这是悦服您的道义,您一定要给他。”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送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洗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被齐君怀疑,将要逃往国外。”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君子了。”
于是晏子走了,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捧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屈。”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国都郊外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回,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君子了。”